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區域經濟“大哥”之争

http://www.CRNTT.com   2009-03-01 08:21:14  


2009年2月初,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指出“廣州一定要有大哥意識”。
  中評社北京3月1日訊/《瞭望東方周刊》2009年第9期載文《區域發展龍頭之爭:背後蘊藏優惠政策角逐》,文章說,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去年談及珠三角一體化時,借用“大哥”一詞的有感而發,實際上也觸及了中國區域發展過程中不可諱言的一個簡單而又微妙的問題:要不要“大哥”?誰來當“大哥”?“大哥”怎麽當?

  廣州,珠三角的“大哥”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陳安慶  廣東報道)

  2009年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參加《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專題研討班上,指出“廣州一定要有大哥意識”。 汪洋說,“大哥”意識不是以老大自居,大哥對弟弟、妹妹就是要禮讓、憨厚,不能斤斤計較。

  一石激起千層浪。

  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在談起他對“大哥”的理解時說,所謂“大哥”就是凡事要帶頭,要做好榜樣,“大哥”要有大胸懷,不能凡事往自己懷裏攬,要懂得與各兄弟城市分享。

  各地的爭奪戰,令人眼花繚亂

  作爲華南的中心城市,廣州一直被看作“龐然大物”。

  早在2007年6月12日,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就曾坦承,廣州的領導幹部過去在考慮問題時,往往以廣州爲界,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畫地爲牢,讓珠三角“聯動開發”流于空談。

  朱小丹要求,幹部們要“跳出廣州看廣州”,“廣州是廣東的廣州,中國的廣州,世界的廣州。”

  20多年來,珠三角城市的發展波詭雲譎。1979年珠三角地區開放後,深圳、珠海經濟特區飛速發展,東莞、順德、南海、番禺等廣東“四小虎”异軍突起,各領風騷。

  1988年,中山、珠海、南海、順德等“幾個小兄弟”甚至商議用7年時間,實現經濟總量超越廣州。

  “可廣州呢?自恃大城市,自高自大,盲目自滿。”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說。

  廣州市民杜永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上世紀90年代初,廣州的經濟老大地位曾一度面臨著被趕超。

  杜永權大學時期的一個生活細節令他記憶猶新:“1993年在大學讀書時,廣州本地的學生一般騎自行車,而來自佛山、東莞的許多學生則騎著摩托車在校園穿梭。”

  多年來,珠三角“各地諸侯爭據”的現象,也讓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經濟專家丁力深感憂慮。

  在丁力看來,這種“關起門來自己打自己,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導致各城市之間的産業低水平複製,在宏觀上導致資源低效率運營。

  “最典型的就是珠三角的機場,香港一個,澳門一個,深圳一個,珠海一個,廣州一個,五大機場不斷爭鬥,使得珠海機場停用,成了香港機場的貨物運輸點。” 丁力說。

  各地的爭奪戰,令人眼花繚亂。一時間,深圳要升級搞高新科技,珠海也要占據技術的最高點;惠州想承接深圳轉移産業,東莞也早已急不可待;深圳搞創新科技園,東莞也在松山湖建立高新産業園區;廣州搞了黃埔港、南沙港,深圳則立馬建設了鹽田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