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鄭永年: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http://www.CRNTT.com   2009-03-23 07:16:33  


 
  這裡還有一個產業升級的問題。中國要利用這次機會來提升產業,這個想法很好。但在很多年裡,中國對產業升級往往存在錯誤的看法,一種線性思維,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等等。今天生產的是衣服、鞋子,按照這種線性思維,產業升級就是明天把制衣廠、制鞋廠關掉,生產電腦,這就是產業升級了。其實不是這樣的。產業升級有兩個意思,一種是不同產業的升級,另一種是同一種產業的升級。一雙鞋可以賺2美元,也可以賺100美元。產業升級的關鍵是附加值,而不是產品本身。歐洲那些名牌的鞋帽、手袋,可能是世界上附加值最高的產品。同一種產品,即使是做鞋子、做衣服同樣可以升級,同樣是做鞋,20年來永遠都是一雙鞋賺5毛、1塊,那肯定是要升級了,技術含量太低了,但並不見得要把這個鞋廠關掉。歐洲那些名牌不是一直在升級嗎?所以不能機械地理解產業升級。 

中國必須在重建國際金融秩序中有所作為 

  中國無論是從短期利益考慮來應付這次金融危機,將其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還是從長遠利益出發,參與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都要求中國必須要有所作為。我覺得中國要對自己有比較現實的認識。 

  首先,中國要取代美國,這種想法非常不現實。現在有些中國人頭腦裡,好像是必須要有一個霸權取代另一個霸權,這其實是當年美國的冷戰思維。不管美國金融危機有多嚴重,不論歐洲,還是中國、日本,都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取代美國的角色。政治學有一個常識:“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國內政治是這樣,國際政治也是這樣。美國通過長時期的努力,建立了金融霸權,沒有另外一個權力來制衡,才導致今天的惡果。如果現在中國要追求取代美國的經濟地位,這既不可能,也不是很理性的。 

  十八九世紀,英國是世界經濟霸主,到上個世紀的一戰以後,美國開始取代英國的地位。二戰以後,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地位的世界經濟金融體系。冷戰期間,無論政治還是經濟,美國都是一個負責任的霸權國家。歐洲戰後重建的馬歇爾計劃,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確立了美國霸權的制度化。那時美國是負責的一個國家。為什麼美國要負責?就是因為有蘇聯集團和其競爭,使得美國必須對整個西方經濟體負責。但是,從一開始,美國占主導的經濟體系制度的設定就有很多毛病。任何國家要取得發展,必須進入這個體系,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全球化,因為美國控制了所有的經濟制度資源。但是進去以後,你就必須依附於這個體系,是一種依附型發展。所以無論是日本的發展,還是東南亞的發展、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發展,以及拉美國家,都是依附型發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是世界經濟的現實問題,不得不接受,和意識形態沒有什麼關係。

  冷戰時,美國為了戰略上的考量,為了對付蘇聯集團,還是會對國際經濟秩序負責,因為美國可以在這個經濟體系中,通過控制美元這個基礎貨幣獲得大量的利益。但到冷戰結束後,蘇聯集團不存在了,沒有了權力的制約,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全球化加速,美國通過它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操縱基礎貨幣(美元),可以把全世界的財富轉移到美國去。很多人經常說美國人是消費未來的,其實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實際上,是中國人、日本人、東南亞的人賺錢,讓美國人來消費。亞洲人的儲蓄率很高,那麼多錢去到哪裡?只能走向美國,美國人是在消費其他國家的錢。這種金融體系下,一旦發生了危機,美國人又可以通過這種基礎貨幣機制把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