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從東盟走向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0-02-10 12:19:34  


 
  中國,如何從東盟走向世界?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ACFTA)正式啟動,一串驚人的數據衝擊著我們的眼球:世界第三大自貿區、11個國家、13%的全球貿易份額、19億人口、6萬億美元GDP。更有媒體斷言,全面建成後,這個自貿區將成為歐洲和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共同市場,並由此改變全球經濟版圖。

  2009年對中國而言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金融危機中經濟的逆勢而上,使得中國成了備受全球注目的經濟強國:世界工廠、全球主要資金來源、足跡遍布非洲、拉丁美洲等的世界首要投資者、也日漸成為研發活動的一大源頭。在這一背景下,自貿區的建成仿佛是中國世界大國地位的又一新佐證。但在虛幻的自我滿足之外,人們還必須認真地思考:對於中國而言,東盟是什麼?自貿區有何意義?是廉價産品的傾銷地還是産業升級的助推器?是為了重現朝貢體系下“天朝”的虛榮,還是為了構築真正平等互利的現代國際關係?是為了不計代價地獲得稱頌和贊譽,還是在為中國未來的遠大前途謀篇布局?

  自貿區的成長伴隨著中國的成長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中國的政治制度、早期的“輸出革命”政策以及敏感的東南亞華僑問題,令許多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意圖十分懷疑,而中國則痛駡成立之初的東盟“反共反華”,因此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國與東盟關係還是互不信任和對立的。而後中國與東盟改善關係後,相繼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1991年,中國與曾在1979年開戰的越南恢復了邦交,至此中國與東盟所有國家邦交正常化。

  但是,歷史的陰影和現實的利益糾葛,使得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係時有波折。由於東盟大多數國家都是與中國毗鄰的小國,對於中國在1990年代經濟的快速發展,産生了許多新的不安和擔憂,因此在1990年代,“中國威脅論”一度在東南亞甚囂塵上。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是中國東盟關係的一個轉折點。金融危機的突然襲擊使得東盟國家想要快速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夢想瞬間破滅;為了抑制危機的進一步傳染,同時也為了消除“中國威脅論”的不利影響,中國在自身經濟面臨巨大壓力的條件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這種負責任的行為改變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認知。

  此後,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提出和落實,2002年雙方確立了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係。而這時,塑造穩定周邊、服務中國經濟崛起大局的戰略已經形成。“富鄰、睦鄰、安鄰”正是要通過建立和睦的周邊環境而保持鄰安,而其背後則是我國外交政策調整後周邊外交在總體戰略中地位的提升。為了消除東盟國家對南中國海潛在衝突的擔心,中國先是與有關各方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進而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將雙邊關係上升到戰略合作夥伴層次。

  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談判過程中,中國也充分考慮和尊重了東盟國家的現實。東盟的10個成員國中,既有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存在巨大差異。新加坡的人均GDP目前已近3萬美元,而越、老、緬、柬四國還不到400美元,人均GDP相差約70倍,遠遠高於歐盟內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內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首先推出了早期收穫協議,在自貿區成立之前就讓一些東盟國家的農産品以零關稅的形式進入中國;其次,談判並非採取一攬子整體推進的辦法,而是採取先易後難,先簽定《貨物貿易協議》,接著是《服務貿易協議》,最後才是最難的《投資貿易協議》;第三,市場開放的時間表,採取了區別對待的辦法,東盟老六國最先開放,新四國允許有過渡期。

  目前,中國與東盟關係被認為“處在近50年來最好狀態”,甚至還出現了“兄弟關係”(中國與緬甸)、“黃金時代”(中國與菲律賓)等提法。顯然,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盟發現越來越難以抵禦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到近幾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北京有關“和平崛起”的聲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說服從而打消了疑慮。從過去的互相不信任和指責到今天的自貿區,在過去二三十年時間里,中國成功地完成了在東南亞地區的角色轉變和形象更新,由輸出革命到輸出商品,最近開始輸出資本,逐漸在該地區建立起領導作用,日益成為一個令人信服和依賴的大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