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還需突破雙重門

http://www.CRNTT.com   2010-05-31 08:06:50  


未來地方政府和監管機構能够有所突破,金融領域對民間資本的開放還是可期的。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訊/日前,國務院再次頒布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國有壟斷領域的措施,出台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華夏時報發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文章表示,之所以用“再次”這個詞,是因為近幾年中央政府對此問題不可謂不高度重視、不可謂不苦口婆心,已多次下發文件鼓勵民間資本發展。但到了執行層面卻“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樓”,政策的落實情況委實難以令人滿意。 

  文章稱,講到民間資本進入壟斷領域的好處,不少學者都能如數家珍地講出不少:諸如,借此接過前期政府投資的“接力棒”,形成經濟增長新引擎;在流動性過多的環境下開渠放水,通過將民間資本引向新領域,減輕未來通貨膨脹及資產泡沫的壓力;通過引入競爭,釋放“制度紅利”,提高國有經濟部門的運營效率,改善廣大消費者的福祉,等等。 

  可見,開放民間資本的好處多多,可為何落實起來就很難呢?

  文章認為,以金融領域為例,地方政府和監管機構這兩個層面的突破尤為重要。 

  中國大多數中小銀行的實際控制者都是地方政府。近幾年,為提高資本實力,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不少銀行都在增資擴股。在調研中發現,在獲准增資入股的企業中,通常以國有大中型企業居多,民營和個體經濟體較少。緣何如此?原因有二:其一,國有大企業手裡錢多,單個企業出資額高,因此增資過程的成本低、速度快;其二,國有股東講政治、聽話,可代表政府部門的意志投票,而民營企業個體獨立性強、不好管。於是乎,“玻璃門”形成了,不少民企雖對入股銀行熱情高漲卻往往鎩羽而歸。 

  同樣,監管部門對民間資本搞金融也有很多擔憂。比如,很多民間資本都是從事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的,沒有金融從業經驗,因此難以做好;民營企業一旦入主金融機構,會不會將其當做提款機,發生大量關聯交易;民營企業唯利是圖的本性和不穩定性,在經營不善時會不會攜款潛逃,進而影響金融穩定甚至釀成危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