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限制外地人買房開改革開放倒車

http://www.CRNTT.com   2011-02-22 10:50:40  


2010年4月以來,全國已有72個城市推出了限購政策。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訊/“中國市場化改革推進了30多年,但最近政府越來越多地使用行政手段調控市場。交通堵塞,限購汽車;房價飛漲,限購住房;由此類推,通脹過高,是否應該限購大米和襪子呢?其實,調控供求關係,有一些現成的經濟手段,比如,回收流動性、提高利率、增加成本,等等。當然,政府也可以適當地以行政手段配合經濟措施。但是,如果一味地向行政手段傾斜,其後果確實值得擔憂。”財新網今日登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的評論文章“限購、預期與房價”,全文如下:

  2010年4月以來,中國政府高調調控房價,政策措施一波接著一波,今年春節之後進入了一個高潮。據媒體報道,全國72個城市推出了限購政策。

  過去一周,最令人關注的是北京市政府根據“國八條”新出台的“京15條”之一:外地人在北京購房必須提供五年納稅證明。這個政策的動機是顯而易見的,即限制外地人在北京投機住房,只有長期住在北京的居民才能購買住房滿足自住需求,這樣就可能有效地控制房價泡沫。

  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房價,其積極意義毋容置疑。大中城市的高房價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因素。如果聽任房地產價格不斷飆升,泡沫終有破裂的一天,那麼,1989年之後的日本和2007年之後的美國就是中國的前車之鑒。

  但是,限購政策引起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行政限制對供求的根本性影響;二是地方政府限制外地人購房的法理依據;三是行政手段執行過度的可能後果。

  而令我疑惑的主要在於,中國市場化改革推進了30多年,但最近政府越來越多地使用行政手段調控市場。交通堵塞,限購汽車;房價飛漲,限購住房;由此類推,通脹過高,是否應該限購大米和襪子呢?

  其實,調控供求關係,有一些現成的經濟手段,比如,回收流動性、提高利率、增加成本,等等。當然,政府也可以適當地以行政手段配合經濟措施。但是,如果一味地向行政手段傾斜,其後果確實值得擔憂。

  ■ 限購能否從根本上遏制長期需求?

  2010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生面試的時候,我的同事沈艶教授向每位考生提出了一個相同的問題:我們知道經濟學上的需求定理是說一個產品的價格越高,對其需求就越少。那麼,為什麼房價越高,買的人卻越多呢?

  對這個問題可以有各種回答,但大致離不開“預期”這兩個字。因為房產不是單純的消費品,價格漲得快,投資者預期的回報就越高,因此需求就越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