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不能拋棄製造業

http://www.CRNTT.com   2011-05-03 08:17:33  


在全球國際分工所形成的產業鏈上,每個國家和企業都可以尋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生存方式。
  中評社北京5月3日訊/因為造成中國當前通脹壓力高企不落的原因錯綜複雜,貨幣緊縮政策的效果有限,因此,目前唯一要做的應該是怎樣在生產成本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疏導產業資本回到真正做大財富的實業舞台上,這樣,才能從本源上遏制或抗衡這種成本(非需求)推動型的通脹和資產泡沫。上海證券報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文章表示,在目前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面前,通過提高貨幣配置的效率來緩解貨幣超發的衝擊會顯得更加有效。而把配置資源的問題交給市場,政府做好為市場服務和針對市場配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超發”現象實施有效監管,應是政企之間增強市場活力的最佳分工形式。

  文章認為,緩解日益嚴重的“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壓力,眼下可以有兩種“選擇”。

  首先,降低企業稅負和增加產業轉型過程中企業的人力、財力資源扶持,以此提高企業實業投資所需要的盈利空間。同時,目前保持利率和匯率的相對穩定,對抗衡成本型通脹可能利大於弊。因為讓產業資本回到實業舞台上的舉措,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寄希望於企業通過結構調整來提高盈利能力,尤其在金融危機陰霾還未散盡,內需的形成還需要解決好疏通富民的良性循環機制、改善社會福利、保護消費者權益、提高企業產品質量等問題的時候,更不是能靠簡單地加工資、轉移性福利補貼等手段就能帶動內需增長的。所以,配合現在政府對扭曲的市場價格機制的整頓,財政部和稅務局應通過減稅來降低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生產成本,繼續鼓勵民營資本做自己擅長的實業,這些可能都是讓大量產業資本重回實業舞台所不可或缺的手段。無論如何,兩條腿走路(即一方面適合國情進行破舊立新的結構調整,而另一方面不要丟掉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積累起來的成功經驗——傳統不等於落後)是確保今天中國結構轉型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味地加息和升值,或默認成本上升會“倒逼”企業結構調整,都有可能會催生更多的“產業資本”變成“金融資本”,從而使這些事前看上去“出發點很好”的宏觀調控政策最終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