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人口結構變化的經濟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1-05-10 08:37:02  


 
  另一個補償因素是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這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文盲率從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為8930人。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意味著同樣的勞動力供給,平均生產效率增加。

  但是,這也意味著經濟結構要調整,要改變過去依賴低端勞動力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在調整過程中,勞動力市場可能存在技能錯配的失衡。

  近幾年,一方面,有農民工短缺的現象,低端勞動力工資上升較快;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工資較低的問題仍然存在。

  工作年齡人口中,15歲到24歲之間的人數在過去十年增速明顯下降, 而同時,中學和大學入學率有較大提高。結果是低端勞動力中的年輕勞動力供給顯著下降,但是現有經濟結構對低端勞動力需求仍然大,所以工資上升壓力增加。

  與此同時,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供給增加,但受限於現有的經濟結構,對此類勞動力需求增加不夠快,工資增長較慢。

  總體來講,工作年齡人口的變動 (未來2年-3年增長率大幅下滑,然後是絕對數下降)將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在未來5年-10年顯著放緩。城市化所釋放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將部分抵消工作年齡人口總數下降的影響,但難以完全彌補。

  依據我們對中國經濟生產函數的估算,考慮到勞動人口、資本、全要素生產率的未來可能走勢,估計“十二五”期間中國潛在增長率將在8%-9%之間,和過去十年平均10%的增長相比顯著放緩,“十三五”期間增長將進一步下滑。

  工資不是長期高通脹推手

  人口結構的變動會影響經濟的潛在供給和潛在消費需求,從而影響長期的平均CPI上漲率。

  我們將年齡介於25歲和64歲之間的人口定義為生產者,而將25歲以下和64歲以上的人口定義為消費者,然後計算生產者(儲蓄者)與消費者數量之比。

  目前中國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比在120%左右,顯示每100個消費者對應著120個生產者,潛在供給大於潛在消費需求。這一比例是在1995年-2000年間超過100%的,有一種普遍認同的觀點是,中國經濟正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短缺型轉為過剩型的。

  經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顯然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人口結構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隨著生產者數量大幅超過消費者,供給相對於需求變得相對充足,儲蓄上升,支撐高投資,推動產能擴張。由此帶來的結果是,通脹在過去十年和上世紀90年代比較顯著下降。

  其他國家的經驗顯示,生產者多於消費者的經濟體,平均通脹率較低。過去十年,中國平均通脹約為2.0%,而印度、巴西、越南的平均通脹分別為5.5%、6.9%和7.7%。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有多種,人口結構的差異是一個重要因素。

  2010年印度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比率約為80%,表明每100個消費者僅對應著80個生產者,而這已經比2000年75%的水平有所上升。巴西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比率在2010年剛達到100%,而2000年時僅為80%。越南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比率現在是95%左右,十年前只有7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