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人口結構變化的經濟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1-05-10 08:37:02  


 
  發達國家的經歷值得關注和借鑒。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發達經濟體受到的主要衝擊是周期性的CPI高通脹,帶來政策緊縮,隨後是經濟衰退。過去20年,發達國家CPI通脹溫和,但資產價格泡沫和與之相關的金融危機變成導致經濟波動的主要因素。

  按照我們的定義,日本是在1975年-1980年生產者超過消費者,其後15年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和破滅。美國在1985年-1990年生產者超過消費者,其後15年多一點時期內,經歷了科技股和房地產兩個泡沫的生成和破滅。

  中國是1995年-2000年生產者超過消費者,儘管我們不能簡單地比較,中國過去幾年房價快速上漲,偏離基本面確實需要警惕。

  總之,未來幾年的主要宏觀風險來自房地產價格泡沫。政府應當動用一系列政策措施來引導房價回到合理水平,起碼要改變房價只升不跌的預期。

  這包括通過結構性措施引導儲蓄流向生產性投資,發展金融投資工具,以限制房地產投資需求,同時增加住房供給。

  貨幣政策也應發揮作用,不僅要針對CPI, 也要顧及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波動。

  人口結構變動推動金融脫媒

  高儲蓄導致的投資需求也體現在中國股市和債市市值的大幅擴大。

  過去十年,中國A股總市值從相當於GDP的47.6%增加到66.1%,債券餘額也有大幅增加。

  近幾年,銀行的委托理財業務也快速增長。央行最近公布的有關社會融資總量的數據顯示,直接融資的比重在增加,而間接融資(銀行信貸)的比重在減小。

  這種金融“脫媒”現象當然有政策推動的作用,但和人口結構也有一定關係。

  過去十年,年齡在35歲-64歲之間的高儲蓄人群占總人口的比重從33%上升到42%。高儲蓄人群占的比重上升,意味著整體投資的風險偏好增加,更多地追求銀行存款以外的風險較高,回報也較高的投資工具。

  往前看,高儲蓄人群占總人口的比例將繼續增加,有利於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高儲蓄人群本身結構也有些變化,對債券市場的增長尤其有利。

  年齡在35歲-54歲間的人群估計在2010年達到頂峰,占總人口比例從2000年的26%上升到2010年的31%,未來十年將逐漸下降。

  年齡在55歲-64歲間預期快退休的人群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逐步上升,從2010年的10%增加到2020年的12%,2025年增至15%。

  這兩組人群的風險偏好不一樣,預期快退休的人群風險承受力低,一般更傾向於固定收益類投資,而不是風險較高的權益類投資。

  所以,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既是發展多層次融資平台的需要,也是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化、提供多種投資工具的需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