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人口結構變動看宏觀經濟現實問題與未來走勢

http://www.CRNTT.com   2011-07-12 08:37:11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訊/今年4月末,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的數據揭示了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的一些大的趨勢:過去十年,中國人口年均增長率比上世紀九十年代明顯放緩;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增加,但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少兒人口比重降低,老齡化趨勢初現;全社會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人口素質提高;城鎮化進程比預期的快,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接近50% ;沿海發達省份的常住人口所占的比重增加,內陸欠發達地區的比重下降。此間出版的金融時報日前就此專訪了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文章如下:

  勞動力減少降低經濟潛在增長率

  問:近幾年,各界對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動及其影響的討論越來越多,爭議也較大。您認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會不會因勞動力減少而在未來10年大幅放緩?

  彭文生:潛在增長率取決於勞動力供給增長、資本存量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平均在10%左右,這其中有勞動力供給的快速增長、高儲蓄率支持下資本存量的擴張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這三個方面的貢獻。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滿15周歲不到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是9.2億,比2000 年的8.25億增加了將近1億人。據統計局人口專家預測,中國未來10年每年適齡勞動力資源在9億左右,前幾年9億多一點,後幾年9億少一點。尤其是2013 年以後,中國的勞動力資源會逐步下降。也就是說,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下降,甚至是負面的因素。

  因勞動力供給減少而拖累經濟增長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有先例,比如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尤其明顯。但中國有一些特殊因素,增加了判斷未來經濟增長趨勢的不確定性。一個是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從經濟供給的角度看,城鎮化意味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從邊際勞動生產率低的農業生產轉移到邊際生產率較高的現代製造業和服務業。這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城鎮人口達到了6.66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個百分點;而2000年城鎮人口比重比1990年上升了9.86個百分點。50%的城鎮化率相對於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時中國城鄉收入差距還在擴大,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化在未來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但未來城鎮化率上升的速度可能比過去10 年有所放緩,對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可能降低,近幾年農民工供給趨緊是一個跡象。

  另一個補償因素是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這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文盲率從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為8930人。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意味著同樣的勞動力供給,平均生產效率增加。但是,這也意味著經濟結構要調整,要改變過去依賴低端勞動力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在調整過程中,勞動力市場可能存在技能錯配的失衡。近幾年,一方面,有農民工短缺的現象,低端勞動力工資上升較快;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工資較低的問題仍然存在。工作年齡人口中,15歲到24歲之間的人數在過去10年增速明顯下降,與此同時,中學和大學入學率有較大提高。結果是低端勞動力中的年輕勞動力供給顯著下降,但是現有經濟結構對低端勞動力需求仍然大,所以工資上升壓力增加。同時,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供給增加,但受限於現有的經濟結構,對此類勞動力需求增加不夠快,工資增長較慢。

  總體來講,工作年齡人口的變動將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在未來5~10年顯著放緩。城市化所釋放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將部分抵消工作年齡人口總數下降的影響,但難以完全彌補。依據我們對中國經濟生產函數的估算,考慮到勞動人口、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未來可能走勢,估計“十二五”期間中國潛在增長率在8~9%左右,和過去10年平均10%的增長相比顯著放緩,“十三五”期間增長將進一步下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