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轉型中國不能承受之快 | |
http://www.CRNTT.com 2011-08-28 08:19:55 |
文章指出,要讓發展適當慢下來,關鍵要讓政府適當“慢下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形成了“為增長而競爭”的地方政府競爭格局,進而實現了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在增長至上、速度優先思想的主導下,這一競爭格局也造成了眾多的結構失衡: 一是重投資、輕民生。為了“快”,地方政府過度依賴投資這一增長變量,而且為了短期政績需要,往往不顧項目的資源和環境成本,並且經常將增長效應不顯著或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的公共物品排除在供給之外,從而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和民生滯後。 二是重資本、輕勞動。為了“快”,地方政府過度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使得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資本的占比不斷提高、勞動的占比則不斷降低,從而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許多群眾不能從經濟發展中充分受益。 三是重城市、輕農村。為了“快”,地方政府過度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以及由此帶來的產出效應,更加願意在城市及其近郊進行投資,卻忽略農村尤其偏遠地區的投資和公共產品供給,從而導致農業弱質難有起色,城鄉發展差距加大。 文章認為,政府求“快”並不全是政府之“錯”,根源在於制度之“過”。一是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轉,地方政府擁有過多的資源配置權力,可以“快起來”。二是分稅制改革形成的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權和事權的不對稱,使得地方政府為了“找錢幹事”,不得不“快起來”。三是以GDP增長為主要內容的幹部考核標準,又讓地方政府“頭懸利劍”,必須要“快起來”。 因此文章最後說,要讓政府願意慢下來、敢於慢下來,必須“三管齊下”: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