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化解內外壓力須以結構調控為重

http://www.CRNTT.com   2011-09-17 08:54:06  


  中評社北京9月17日訊/2011年又是世界經濟多舛的一年。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沒有延續去年快速增長格局,世界經濟從第二季度起開始迅速回落,美國二季度GDP增長率下調後只有1%的增長,歐洲經濟復甦幾乎陷入停滯,新興市場經濟增速也為兩年最慢,而國內“三駕馬車”小幅減速也導致中國增速逐季放緩。

  文章分析,外部環境的改變通過金融、貿易、信心三個渠道影響中國經濟與宏觀政策的走向:從金融渠道看,主要是全球流動性的影響。在主要儲備貨幣貶值和美國兩輪量化寬鬆之後,全球流動性極度泛濫。以M2口徑衡量,發達國家M2已升至10萬億美元,並將流動性推向經濟基本面尚為良好的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進而改變了中國貨幣政策發生作用的機制和作用環境。為應對高漲的流動性,今年以來央行三次加息,貨幣政策由“寬”入“緊”,但卻難以擺脫多重“政策兩難”:以利率工具為主體,必將面臨“不可能三角”的困境,以數量型政策工具為主必將面臨存款實際利率為負、民間利率高漲與短期流動性出現結構性變異的困境,從而難以克服負利率帶來的經濟泡沫蔓延、體系外金融高漲,甚至資金自我繁衍的問題,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事實上已經被削弱了。

  從外貿渠道看,儘管中國低端製造業出口受“土豆效應”影響依然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但進口價格持續上漲、出口價格基本穩定導致貿易條件正趨於惡化。很多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出口企業倍感經營環境艱難,人們甚至用“三上三下”來反映當前的經濟困局,所謂“三上”,即人民快速升值,通脹壓力加大,以及原材料、利息支出、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導致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而“三下”則表現為投資增速放緩,可獲信貸融資量減少以及利潤率的下降。外部衝擊叠加轉型陣痛,讓宏觀經濟的微觀主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