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婚前守貞教育:很傻很天真

http://www.CRNTT.com   2012-02-13 11:27:55  


 
  性教育不應該矯枉過正,“自尊自愛的性原則”“安全性行為”才是性教育重點

  性教育在中國一直是個尷尬的存在,很多青少年無法從正規渠道獲取性資訊,只能依靠互聯網,A片或者部分書籍獲取性知識,這固然不利於他們對性產生正確的認識。但一味強調婚前守貞,進行恐嚇式教育,同樣不利於培養正確的性觀念。性教育的重點不在於守貞,而在於正確的對待“性”。它不應該是一種“性禁忌教育”,而是在充分關注社會性秩序的前提下,要著重關心社會每一個成員的性權利。

  真正保護青少年的性安全,應將重點放在“負責任的對待性”、“做好避孕措施”、“強調自尊自愛的性原則”等。自尊自愛的性原則不是守貞,而是:1,當自己不喜歡時,不為取悅對方而做愛,2,不用可能會傷害自己的方式做愛。有人說婚前性行為會對女性造成傷害,其實是在混淆概念。不安全的性行為才會對女性造成傷害,而這與是否結婚關係並不大。

  美國歷時10年花費10億美元的守貞教育以失敗告終,北歐全面而適當的性教育反而成效顯著

  即使是被一般人視為“性開放”的美國,也曾經搞過大規模的婚前守貞教育。在1996年至2005年聯邦財政年度之間,國會通過聯邦和州政府向婚前禁欲項目注入的資金超過了15億美元。但據美國政府改革委會調查,10年花費10億美元的婚前守貞計劃80%的信息是錯誤的,它誇大了避孕措施的失敗率,且沒能傳播艾滋病和性病知識。青少年有很多性問題,需要專門機構的幫助,但禁欲教育使這樣的機構大大減少。美國少女的懷孕率、產子率和淋病得病率一直居高難下,奧巴馬上台後不得不中止了這一婚前禁欲的性教育計劃。由美國國會委托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的報告2007年發布,報告顯示,參加過專門的禁欲教育課程的美國學生與未參加有關教育項目的學生相比,在性行為和觀念方面並沒有表現出更多的節制。

  相比之下,北歐的性教育模式可能更可取。北歐青少年性行為開始的早,性夥伴也比較多,但他們少女懷孕率、性傳播疾病感染率都是世界最低,原因是他們的性教育從幼兒園開始,青少年掌握了足夠的性知識,可以解決自己的性衝動,把傷害減少到最小。丹麥一位從事中學性教育老師說,1995年丹麥教育部決定在師範學院設置性教育課,後來把範圍擴大到高中,成效十分顯著,15歲至19歲的女性生育率和流產率大幅下降,丹麥青少年中幾乎沒有出現因性愛而導致患艾滋病的,得性病的也很少。這證實了世界衛生組織在幾個國家調查的結果:適當的性教育不但不會引起性行為的提前,反而會推遲性行為或使其更加安全。

  相比古代,現代人性生理成熟時間提前而結婚年齡延後,安全措施更發達,適當的婚前性行為並非不可接受

  倡導婚前守貞這樣的“舊社會傳統”,並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現實。在古代,男女結婚都很早,一般人十四五歲就結婚了,而且由於避孕措施的不發達,人們也往往會傾向於保持婚前貞潔。即使是現代社會的男女,十四五歲基本也都沒有性經驗。但現在的法定結婚年齡,男性不早於22周歲,女性不早於20周歲,且無論是國家倡導,還是個人工作生活的考量,人們都往往傾向於晚婚。而且,現在的人從進入青春期到法定結婚年齡有十年左右的時間,還有越來越多的人晚婚和不婚,所以要求所有的人守貞是不現實的。生理髮育年齡的提前,社會上“性文化”的充斥,避孕措施的進步和完善,都讓“婚前性行為”變得並非不可接受。

  婚前性行為具有現實性並不只是因為“性需要”的存在,而是因為它作為一種社會趨勢,其實是無害的。《花花公子》雜誌在70年代初的一項以已婚女性為對象的調查表明,55歲以上年齡組中只有31%有過婚前性交,最年輕的年齡組中有過婚前性交的比例卻高達81%。最極端的數字來自瑞典,男女兩性中有過婚前性交的比例均高達95%。在那些婚前性行為已成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國家,很難認為這種行為還是違反社會性規範的行為。因為所謂規範就是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某種行為一旦成為大多數人的實踐,就不應當被認為仍是違反社會行為規範的行為了。在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潘綏銘的調查中,從20歲往上,年紀每大5歲,對婚前性的寬容就降低1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