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靠大規模投資穩增長蘊藏巨大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2-05-30 08:30:18  


穩增長政策不應靠財政杠杆啓動大規模投資
  中評社北京5月30日訊/進入5月以來,內外需疲軟態勢進一步顯現。為防範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風險,一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速啟動,據媒體報道,一些下半年的項目被提前到上半年,穩增長政策開始加碼。

  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根據世行測算,改革開放30年中國年均9.8%的增長率,除了有2至4個百分點是全要素生產率貢獻外,其餘6至8個百分點來自於投資貢獻。投資率如此之高,與中國長期資本利用率低、需要更多資本注入有很大關係。這些年來,由於投資的宏觀收益下降,實現高增長必須依賴更高的投資比率,然而,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直接導致的是產能過剩和結構性錯配。高投資不僅造成投資消費失衡,加劇產能過剩,也不可避免地與高風險相伴“投資—債務—信貸”正在形成一個相互加強的風險循環。如果產能擴張是建立在信用擴張基礎上,生產過剩危機就必然會引起非常大的金融風險。

  近兩年投資迅速增長,資金主要來自銀行信貸,導致銀行貸款規模急劇擴張,帶來銀行資本充足率和資產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同時,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功能衍生的巨額流動性,也成為滋生房地產資產價格膨脹、通貨膨脹和債務膨脹的誘因。

  文章稱,無法遏制的投資衝動也導致巨大的地方債務風險。由於對經濟增長的“膜拜”,投資自然對地方政府有極大的激勵作用,無論是土地財政還是地方融資平台,其最後的去向都是進行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投資。許多地方政府不惜突破規劃,過度負債經營。金融危機期間,為刺激經濟而採取的積極財政政策,使得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規模大幅擴張,數量從2008年的2000個左右升至目前的1萬個左右。與此同時,在地方政府投資衝動和巨額債務壓力下,地方融資平台債務急速膨脹,而其中銀行業承擔了大部分融資責任。由於大量的資金被配置到效益較低的項目中,杠杆率高、現金流不足以及貸款集中度風險變得越發突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