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國家長正陷入教育恐慌?

http://www.CRNTT.com   2012-09-17 14:45:57  


 
  沉重的起跑線

  女兒今年該上小學了,父親劉明(化名)早早開始準備,他打算讓女兒進一家民辦小學,這所小學在他們居住的上海市某區算是“名校”。儘管已經聽說過“幼升小”考試的種種故事,面試場面還是讓劉明意外——校園裡滿是焦躁的家長和表情凝重的孩子,大家排隊等著老師叫名字,氣氛就像是求職。

  如果被叫到名字,孩子會被帶到考學生的考場,家長則被帶到另一個考場——學校不僅要考察孩子,還要考察家長,按照劉明的理解,主要是看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否重視。

  面試出來,女兒告訴劉明,老師出了一道數學題:甲乙兩個人數羊,甲給乙一只,甲乙的羊一樣多;乙給甲一只,甲的羊是乙的2倍。問,甲有幾只羊,乙有幾只羊?劉明理工科博士學位,但女兒的面試題居然一時難住了他,後來回家列了方程式才算出來。

  劉明的經歷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家長體驗,如果不是陪孩子迎考,家長們難以想象上小學要經過這樣的競爭。在這一代家長的記憶裡,只要到了入學年齡,父母就會把自己送進小學,升學壓力至少要到中考才有體會。

  升學競爭的低齡化,在最近十多年中愈演愈烈,教育主管部門注意到這樣的現象,試圖改變現狀,但效果顯然不好。2012年5月,國家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南》),詳細說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知道什麼,做到什麼。《指南》指出,5-6歲的學齡前兒童,“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對於識字數量、拼音知識、英語能力等某些“幼升小”考試內容,《指南》沒有提出要求。

  某些“幼升小”的試題遠遠超越《指南》要求,但就算家長意識到考試太難,為了進好學校,該學的還是得讓孩子學。

  一邊埋怨考試“變態”,一邊為孩子考試準備——各種家長論壇裡,隨處可見如此糾結著的家長們。

  某家長論壇上,一位媽媽講述了帶孩子考小學的經歷。這位媽媽說,原本以為孩子小不懂壓力,當孩子得知沒有通過一所小學的考試後,哭得特別傷心,她才突然感到內疚,不該讓孩子過早參與競爭。

  “幼升小”如此,“小升初”競爭更甚,原本以普及教育為初衷的義務教育階段,充滿了殘酷競爭的氣氛。入學時“打破頭”,入校後,競爭從“拼爹”轉移到孩子“拼成績”,“減負”常常流於口號。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對全市33所中小學二至八年級的121名學生進行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學生每天在校時間隨年級上升而上升,最長的達到10小時,最短的近7小時。所有核心課的周課時數都要超過課程計劃,語文課超出最多,各年級都超出1節可以上,到了五年級要超出將近兩節課。“名校”的平均周課時數為38,要比一般學校高出3.27。

  為了進好學校,有人“裸考”,有人靠“關係”。“沒想到從幼兒園就開始拼爹啊。”一位3歲女孩的父親,無奈地感嘆。他從業於媒體,人脈關係算得廣泛,但在給女兒報名上海一家區重點幼兒園時,還是深感艱難。

  儘管教育部門三番五次禁止擇校,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但家長們總是有辦法區分學校的優劣,並動用一切能量讓孩子進入那些掌握優質資源的學校。

  這種鑒別能力和“弄”進好學校的本事,是曖昧和含混的,其中的奧妙,讓缺少“關係”的老外無所適從。一位居住在上海的韓裔美國作家,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網站上,撰文講述了她的兒子在上海擇校的困惑。這位女作家不想讓兒子上“國際班”,因為這種班常是成績較差外籍學生聚集的地方。但如果想進較好的公辦學校,女作家沒有“熟人”。最後,她的兒子進入一所普通公辦中學,她和兒子慢慢知道,在這樣的學校讀書,很可能無法考入理想的大學。女作家最終無奈放棄了讓孩子在中國讀書的實驗,選擇去英國上學。

  中國家長顯然沒有如此多的選擇,因此,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他們必須完成的任務,是區分好學校、好班級,然後將孩子“弄”進去。禁止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的初衷是減輕學生升學壓力,但事實上,這一政策客觀上讓競爭轉入“地下”。

  消失的童年

  “開學新初二第一次物理課,物理老師讓班上已經學過一遍初中物理的舉手,全班舉手了,老師自嘲白問;繼續問學過兩遍的舉手,半個班級舉著;……一直到問學過四遍的,NND居然還有手舉著。不怕豬一樣的敵人,就怕神一樣的隊友。”微博上有網友講述了自己的見聞。

  羅大佑的歌詞裡,童年是池塘、榕樹、知了、蝴蝶……而如今,城市的孩子們連暑假也不可能享受如此放縱悠閑、“看著天空發呆”的夏天。

  開學季網絡上流傳“萬能奶奶”的故事,圍觀者一邊嘆服陪讀奶奶的執著,一邊感慨孩子的辛苦。故事中,上海市虹口區11歲的小學生程程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學習各種技藝,美術、鋼琴、黑管、圍棋,如今以奧數和英語為重。這6年中,奶奶因為陪讀,跟著孫子上課也學了“十八般武藝”。

  程程媽媽道出無奈:“在孩子三年級之前,我更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但是三年級之後,我發現情勢不對。為進一所好中學,身邊同事的孩子都在報補習班,孩子們都變得‘身懷絕技’。如果再不讓孩子多學些東西,怕是難以應付以後的競爭。所以,我趕緊送程程去補習奧數、英語,希望進中學時有過硬的‘敲門磚’。即使這樣,程程要進最好的名校希望不大,人家孩子都得過奧數一等獎,我們還沒參賽,學得還是太晚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