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野田“購島”戰略的勝算與失算

http://www.CRNTT.com   2012-10-02 09:00:35  


 
輿論誘導與外宣活動

  當局之所以能在那麼短暫的時間內,便對“購島”的重大動作拍板,既可以解讀為蓄謀已久、精心策劃的傑作(而非僅僅是心血來潮的“鬧劇”),也與幾個月來東京的輿論誘導奏效,及其對北京底線的試探與估計不無關係。

  所謂輿論誘導,既有面向日本國內的輿論導向,也有對外展開的宣傳活動。

  仔細觀察日本國內主流媒體對“購島”的反應,不難發現從石原公布“購島”構想的第一天開始,其實就是朝著(或者說迎合著)官方既定的“國有化”方針大步邁進。

  其間,雖有一些日本媒體對石原“唐突”宣布的計劃感到“迷惑不解”乃至斥之為“跳梁小丑”的鬧劇(如《朝日新聞》中文版),但如果因此就輕易得出“日本輿論界反對購島計劃”,或者“日本傳媒視購島計劃為鬧劇”的結論,則無疑是上了日本大眾傳媒的當。說得輕一些,是一廂情願地解讀日本大眾傳媒的真意。因為翻開底牌,一部分日本主流媒體之所以對石原構想發出“嘩然”之聲,並不是對“購島”本身持有任何異議,而是認為:一、由東京都出面購島名不正、言不順,身為地方長官的石原不該越俎代庖;二、東京都市民繳納的稅金,應該用在市民的社會福利工作上,而不是去購買與市民生活沒有直接相關的島嶼。(《東京新聞》便是堅持這個觀點。)

  那麼,購島工作應該由誰出面才合適呢?倒是力斥石原“偏激言論”之不當、貌似公允,以“自由派”為標榜的《朝日新聞》率先對“國有化”政策大開綠燈。在野田首相還未正式宣布“國有化”決定之前,該報就表示:如果是國家購島,還說得過去。在野田內閣決定購島計劃之後,該報的社論則勸誘中國;從長遠來看,這對中國也是有利的。其簡單的道理是,與其讓右翼政客石原借題鬧事,不如由日本國中央政府管理來得更為和平和穩定。

  有趣的是,如此這般旨在促銷“國有化”計劃的輿論誘導很快在海外找到了市場和分銷商。

  有曰:“這是一小撮右翼冀圖綁架中央政府,純為鬧劇,不必重視。”弦外之音是,多談了反而是中了愛鬧事的石原之計,變相壯大其聲勢。

  有曰:釣魚島原本就控制在日本手裡,日本政府從私人手中將之轉為國有化,只是產權的轉移,與“主權”絲毫不相關,不必有過度的反應。

  兩者的共同結論是:“處之泰然,可也。”

  有曰:地方右翼政府首腦石原與中央政府首相野田並非鐵板一塊,前者猛“攻”,後者位處守勢,雙方各有自己的立場和打算。兩者相權取其輕,“國有化”不失為阻止右翼政客奪島製造爭端,從而緩和中日摩擦的一項選擇。

  意思是說,“開明”的《朝日新聞》等的主張,也不無道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