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鮑盛剛:中國的危機從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2-12-13 09:10:50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訊/“目前,中美之爭既是政治軍事上的,也是體制與價值觀上的,但更是經濟上的,中美經濟之爭的實質在於製造業和世界工廠地位的爭奪,因為顯然世界工廠決定世界體系,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話說,美國再工業化的目的就是讓明天的製造業崗位不再扎根中國和印度,由此為美國人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並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那麼,中國製造又將何去何從?這是擺在中國面前的嚴峻挑戰。”新加坡聯合早報昨天登載鮑盛剛文章“中國的危機從何而來?”如是說。詳論如下:

  發展為何會趨於停滯與衰退?其原因在於發展推動生產成本的提升,特別是勞動力工資,人口紅利的用盡,產業的轉移,同時也在於產業升級轉型的遲緩和不到位,由此結果是產業的空心化,失業率的上升,國家財稅的減少。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以及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他們無不經歷了快速增長,但是目前他們無不又陷入經濟的低迷與衰退,那麼,中國在經歷了快速增長之後,如何才能避免停滯與衰退呢?歸納講就是阻止或者減緩產業轉移,以及加快產業升級轉型,保衛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如何才能阻止或者減緩產業轉移呢?產業轉移的原因在於生產成本的提升,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提升,由此導致企業競爭力的下降,利潤空間的萎縮,企業為了生存和高額利潤,就會推動產業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對此採取的反制方法一是引進廉價勞動力,但是這會產生移民問題,以及遭到國內勞工的反對。二是政府在市場外部通過財稅收入補貼企業,或者政府承擔勞動力成本與社會福利的提升,以維持企業競爭力。短期內政府可能損失財稅收入,但是長期來講政府將保有企業,保有就業和保有財稅。對此,美國在產業轉移後意識到這一問題,並正在採取相應政府政策,阻緩產業的轉移以及產業的回流,據調查,有近40%的美國企業准備把工廠從中國遷回美國,外商直接投資(FDI)自去年11月份以來,只有5月份同比出現0.05%的短暫同比正增長,其他月份均為負增長,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

  美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資本輸出地,但隨著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有序推進,美國資本和技術流出將逐漸逆轉,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資淨輸出國轉變為淨輸入國,這不僅會導致美國資本回流,而且其種種優勢和巨大的市場還會吸引全球資本,使中國的吸引力下降。2010年8月美國通過《製造業促進法案》,將暫停或降低供製造業使用的進口原料的關稅。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的報告顯示,該法案可能使產值增加46億美元,並創造近9萬個就業機會。2010年9月的“創造美國就業及結束外移法案”提出,將為從海外回遷就業職位的企業提供為期24個月的工資稅減免,並終止為向海外轉移工廠和生產企業提供的數項補貼,如免稅和減稅。今年初,奧巴馬發表第三次國情咨文,確定其2012大選競選主題,並提出由美國製造、本土能源、勞工技術訓練與美國價值等四大支柱,建構國家永續經營建設的藍圖,美國甚至要成立貿易執法部門調查中國等國貿易行為,誓言把流失的美國製造奪回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