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年賺兩百億,“郵老大”為何還在乎十億“份子錢”

http://www.CRNTT.com   2013-01-03 09:16:32  


 
  可見,兩部門之間的扯皮,最後殃及“池魚”。可公共服務的問題,就應該由公共財政來解決,做好監管。並不是快遞行業的崛起讓郵政普遍服務巨虧——像是電郵的普及讓信函業務大大減少這樣的原因才是主要的之一。讓快遞行業來買單顯得不倫不類。並且,這十多億,比起財政部往年的補貼實在很少,可跟不上郵政部門的“胃口”。

  那這十多億背後是否可能還另有故事呢?

  ■ “份子錢”客觀上可能會讓其快遞業競爭對手備受打擊

  十多億對郵政是小錢,但對競爭白熱化的快遞行業卻打擊巨大,可能利好要上市的中郵速遞

  市場化程度充分的快遞行業競爭非常慘烈,像是江浙滬一帶每單盈利五六毛左右,而競爭最為激烈的珠三角每單只有四毛左右。如果“份子錢”要實施,意味著每單至少要抽走一毛的利潤,也就意味著快遞企業每單毛利潤的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將被抽走。而普遍都認為,快遞會被迫提價,讓消費者來買單。

  事實上,在2009年,新郵政法也曾經差點給快遞行業致命一擊,當時有一條配套措施爭論激烈——“同城快遞五十克以下、異地快遞一百克以下由郵政專營”,而這被認為可能帶走快遞公司80%的業務量。但是消費者會用腳投票,這個不方便的政策最後有名無實。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網購業的不斷發展,民營快遞公司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而在當年的新郵政法裡,還“預留”了第二個致命一擊,就是這個“份子錢”。通過中郵速遞的招股說明書就可以看到,儘管它享受了種種優惠,但是,它還是競爭不過別的快遞公司,來自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中郵速遞的國內速遞業務增速明顯低於行業整體水平。2009年-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分別實現業務收入479億元、574.6億元和75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7.3%、20%和31.9%,而中郵速遞的國內速遞業務同期增速則分別為14.51%、12.88%和16.36%,不僅明顯低於行業增速,而且增速之差距越拉越大,從2009年的相差不到3個百分點已經拉大至2011年的相差15個百分點以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提價,民營快遞公司會“死”;提了價,則很多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又難以承受;又或者同樣的價格,民營快遞公司提供的是質量比原來差的服務。受到打擊的都是快遞市場,而不管哪種情況,對消費者都不是好事。唯一得利的就是這些民營快遞公司的競爭者——中郵速遞。雖然後者理論上也要交“份子錢”,但是一直受各種政策優待。值得注意的是,中郵速遞很可能在今年上市。常理來看,種種利好的政策,當然有助於它募得更多的資金。

  ■ 說到底,又是個行政與市場混搭的老問題

  對於自己人,“郵老大”很“市場”,銀行上繳的幾百億利潤最後還是回歸銀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簡稱為郵儲銀行)是“郵老大”最為優質的資產,這家存款量僅次於工農建三家的銀行,由於長期只存不貸,累積了大量的存款,也沒什麼不良貸款。不少人就質疑,既然在郵儲銀行有那麼多的利潤,為什麼不能在集團內部調配,用此來補貼提供普遍郵政服務的虧損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