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歷史探索:近代中日交涉為何日本總能達到預期目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1-26 09:54:11  


 
  日本之所以在短短幾十年發生跨越式的發展,除了日本向西方學習,認同世界主流價值外,還最好地繼承了中國文明中的智慧。在過往歲月中,日本對中國文明進行認真的研究,對中國也進行了周密考察,尤其是對中國人並不屑的智慧,比如《孫子兵法》,比如三國智慧,比如權謀,比如詐術等,中國人只是一般性地說說,並不信以為真。中國遵循孔子的教導,君子坦蕩蕩,不屑於陰謀,更不屑於詐術。日本或許是因為島國生存的特殊憂患意識,日本對這些東西吃得很透,深入骨髓。

  中國在過往很長歷史階段中是以王道主義立場看待世界,看待周邊的。中國信奉儒家文明“以夏化夷”,用王道主義主流價值觀影響周邊,用文明軟實力使四方來朝。中國人不屑於玩弄雕蟲小技,不屑於陰謀,不屑於權謀。這是中國在兩千年不斷擴充不斷強大的一個原因,也是中國在近代面對西方很難轉型,面對外敵屢屢顯得笨拙的一個原因。

  應該坦然承認,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世界就是嚴複所認識的那樣,是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狀態。要想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中活下去,就要尋求富強,就要既通人類文明的大道,知道人類文明的方向和未來,也要知道叢林法則,知道小計,知道中國文明儒家精神向來不屑的法術勢,知道陰謀、詐術,知道借勢發力。

  對於這些,應該承認,中國文明的學生日本做的比老師好。

  要案:日本利用李鴻章丁憂這個時間點,與朝鮮簽訂《江華條約》,挑戰中朝宗藩關係,實現了自己的預期目標

  既通大道,又精小計,這是日本在近代成功的關鍵。回望百年中日交涉史,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日本總是在拿中國做試驗,用中國智慧對付中國,尤其是在每次重大交涉時間點的選擇上,日本絕對不是聽之任之隨波逐流,總是牢牢把握主動權,甚至不惜以小計刁難、發難。

  中日近代交涉第一次出故障,應該是1876年的《江華條約》。此時朝鮮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自從中國不得不踏上學習西方的路之後,資本世界一直就想撬開朝鮮的大門。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利用清政府洋務新政無暇他顧,在外交上選擇孤立主義的時候,曲解清政府宣布的“番國自主”原則,像美國對付日本那樣,利用一次簡單的事件,軟硬兼施簽訂《江華條約》,與朝鮮構建了另外一種關係,挑戰中國在東亞的盟主地位,中朝宗藩關係因日本攪局面臨轉型。

  此後,李鴻章那一代中國外交家為建構一個穩固的東北亞環境,下力氣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引進朝鮮,用“大國均勢”抵消日本因《江華條約》發展起來的日朝特殊關係,防止日本對朝鮮的獨占。這一方面維護了中國作為宗主國的尊嚴、面子,對周邊有示範作用,另一方面也比較有效遏制了日本的野心,維持東北亞和平。如果說晚清幾十年對朝政策存在巨大失誤的話,必須承認這個時間段的“大國均勢”構想及其實踐,是最合理的一個階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