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安倍外交應當直面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3-01-24 08:51:18  


安倍“圍著中國開展對中外交”、通過加強日美同盟和中國周邊國家關系作為改善中日關系的前提的設想是錯誤的。
  中評社北京1月24日訊/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張雲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安倍外交應當直面中國”指出,安倍的“圍著中國開展對中外交”最大的致命弱點是將會進一步加深中日之間的互相不信任關係,因為從中國來看這是對華包圍圈外交,日本通過加強日美同盟和中國周邊國家關係作為改善中日關係的前提的設想是錯誤的。日本對中外交必須要直面中國,而不是躲避中國,應當同其他國家加強關係的外交齊頭並進,而不是一前一後或者厚此薄彼。

  2006年首次當選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選擇首先出訪國家為中國,同中方共同提出了建立戰略互惠關係,結束了小泉純一郎執政時期中日關係惡化期。2012年底,安倍晉三打破戰後日本政治常規再次登上首相寶座,同六年前相同的是他同樣面臨改善日益惡化的中日關係挑戰,而且挑戰比前一次要嚴重得多。

  安倍是否會同前次一樣對改善中日關係有所作為是關注的焦點。雖然安倍政府執政還不到一個月,預測為時尚早,但筆者認為安倍外交如果不能直面中國開展對華外交,結果很可能是令人失望的。

“實用主義”V“鷹派”?

  安倍晉三在外交上有兩張面孔。第一張面孔是出名的“鷹派”民族主義,他一直主張修改憲法和集團自衛權,主張對首次以政府正式表態承認“侵略戰爭”的村山談話(1995年8月)以及事實上承認“慰安婦問題”的河野談話(1993年8月)進行修改,主張在教育中美化侵略歷史改變所謂的“自虐史觀”和參拜靖國神社。第二張面孔是“實用主義”,2006年安倍首次當選首相後為了改善中韓關係繼承了村山談話,不明言是否參拜靖國神社,並且將中國作為首次出訪地,並同中國領導人共同提出建立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到底這位梅開二度的日本太子黨首相在第二次當選後,對華外交上會更多地體現實用主義還是鷹派色彩呢?從目前來看,他的信號仍然是曖昧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