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後裔 辦學深陷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3-05-08 12:01:59  


 
  校舍難題

  榮氏家族如今已經有了第五代,除少數繼續留在大陸,大都旅居海外,榮智豐女士即常居香港。2008年,無錫深化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擬將包括育才中學、外國語中學在內的3家原公有民辦學校轉制為民辦學校。在無錫當地家喻戶曉又有著捐資助學傳統的榮家自然成了當地政府的首選,當年,無錫市有關部門通過渠道找到了身在香港的榮智豐,希望她能積極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

  榮智豐欣然接受,積極準備競標。根據無錫官方材料記載,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從2008年6月18日起,採用招標的方式,擇優確定學校的舉辦者,通過對辦學理念、辦學方案、辦學目的等等一系列的審核,以及各個環節的投票競爭,榮智豐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功接掌無錫育才中學,成為學校的董事長。

  育才中學原是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所屬的公有民辦學校,創建於1998年,有34個班,1500多名學生,140多名教職工,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求育才中學改制時一並接納原無錫江南中學實驗分校的教職工和學生。

  當地所謂的“強強聯手”,實際是將無錫江南中學實驗分校這個“包袱”給了榮智豐,儘管育才中學並不需要這麼多的師資,但榮智豐還是應允了。她表態:“投資辦學不求回報,只為發揚榮氏家族為家鄉教育事業做貢獻的傳統。”

  2008年8月28日,育才中學交接儀式在著名的梅園榮德生銅像前舉行,無錫官方媒體當時的文章認為,這意味著無錫市招商引資辦教育的全新教育投資方式“又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的確,育才中學的改制被寄予厚望,也成為無錫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榮智豐當年入選了無錫教育“十大年度人物”。

  對於榮譽,榮智豐並不看重,她雄心勃勃地想搞好教育,當年的教師節,她很激動地親筆寫信向全體教師表示節日的祝賀,並設立了“育才教育基金”。榮智豐還公開承諾,育才中學雖然改制為民辦,但仍將為非營利單位,所有辦學積餘都將用於教育發展。

  “榮家在教育上歷來注重公益性,不計較個人得失。”在接受本刊採訪時,榮智豐強調。然而,辦學的艱辛顯然超出了榮智豐的預期。首先面臨的難題是校舍,育才中學改制後不久,就因為市政規劃建設,校區被一條市政道路一分為三,造成1600多名師生上課難,不得已,初一部分班級借用無錫一女中的校舍上課,但學生為此要步行15分鐘,十分不便。

  “學校附近還有一個巨大的垃圾場,環境惡劣。”育才中學副董事長胡錫昌對此不解,“招標時,校管中心並未告知我們存在這個市政規劃。”

  儘管被動,但榮智豐認為還是應該顧全大局,克服困難,配合市政建設,她開始在各個部門之間奔走協調,無錫市教育局建議,要麼在無錫找到一個整體容納育才中學的辦學場所,要麼協調一塊教育用地建造新校園。

  2010年,在無錫市委統戰部的協調下,無錫市校管中心將原無錫第三高級中學的校舍整體租賃給了育才中學。

  但校董事會與校管中心簽訂租賃合同時產生了分歧——校董事會期望能簽訂長期合同,以免學校總是搬來搬去,造成辦學不穩定,但校管中心堅持一年一簽;校管中心認為育才中學不需要整個第三中學的校舍,提出要在第三中學內安置公辦湖濱中學高三年級的兩個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配合湖濱中學申報四星級重點高中,並要求在省教育廳工作組前來檢查時,在學校門口只掛湖濱中學的校牌。

  這樣的要求,榮智豐自然是不能答應。胡錫昌還認為,育才中學是三年制初中,與湖濱中學高三年級兩個班混在一個校區,不利於管理。

  這是雙方的第一次摩擦,榮智豐不答應,校管中心就不肯簽租賃合同,無奈,榮智豐妥協了。

  校管中心堅持校舍租賃合同一年一簽,後來胡錫昌才明白了其中的原由,幾乎每一年,校管中心都會提升租金。

  遭遇坎坷

  董事會反映,無錫市校管中心當時還曾提議,由無錫市校管中心推薦人員擔任育才中學的法人代表,榮智豐擔任名譽董事長即可,如此,校管中心可以進一步給育才中學配置無錫市教育界的優質資源,以此辦好無錫一流的民辦學校。

  榮智豐認為這與無錫市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的精神相悖,也不利於民辦學校的發展,因此斷然拒絕。在校長人選的問題上,無錫市校管中心也曾想插手,但同樣遭到榮智豐的拒絕:“我們想培養符合我們教育理念的校長。”

  儘管與校管中心發生了一點不愉快,但校舍問題總算得到了解決,為了辦好育才中學,榮智豐調動了自己乃至榮家的社會資源,請來上海育才中學原校長朱吉政、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系書記鄧志偉等人擔任董事,組成了一支教育專家團隊。

  經過反覆討論研究,董事會制定了育才中學三年發展規劃,對學校的發展提出了三個方向:一,為提升師資力量,施行全體教師輪訓計劃;二,鑒於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待遇上的不平等,尤其是退休後民辦教師無好的保障,董事會希望引入商業保險機制或成立針對民辦教師退休後保障問題的基金,每年辦學後的結餘可以為此撥出一部分;三,積極探索國際化交流合作,打造辦學特色化,增強競爭力。

  對廣大教師職工而言,最為關心的其實還是自身待遇問題,各地的民辦學校創辦初期,普遍通過高薪吸引公辦學校的優質師資力量,但近年來公辦教師的待遇在逐年顯著提高,與民辦教師的待遇差距在縮小,以育才中學為例,教師工資比公辦教師高出不過15%左右。公辦教師編制背後的福利尤其是退休後的待遇,又進一步加劇了民辦教師的不公平感與失落感。

  “2010年後,優質師資開始向公辦學校回流。”在無錫,有無事業編制的身份對教師而言還意味著社會地位的不同,民辦教師似乎感覺上低人一等。因此,民辦教師普遍期望與公辦教師享有同等的待遇,甚至期望“退民返公”或“民有公辦”,後者,既可以享有民辦的高薪,又可以享有公辦的福利。

  師資力量流失的情況逐年趨重,據董事會反映,校管中心以“解決編制”定點挖走民辦學校的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育才中學累計已經流失了約30名骨幹教師,剩下的多是工作兩三年的年輕教師。

  與育才中學同一年轉制的無錫市外國語中學也面臨同樣的壓力,校長田勝龍介紹,學校近年來每年都有七八名教師被公辦學校定點挖走,給教學帶來很大的被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