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王明進:公眾的政治信任是怎樣瓦解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7-25 09:14:20  


 
  政治信任轉型的失敗導致了蘇聯民眾信心的潰散。在傳統政治信任形式下,民眾對政治制度、過程和組織的信任幾乎完全置換為對政治領袖,特別是領袖個人人格化的信任。從生成邏輯來看,這種政治信任是以文化和意識形態而非經濟績效和制度理性為主導機制。④由於領袖人物的去世和國家社會生活的去意識形態化,這種傳統政治信任必將向現代政治信任過渡。蘇聯正是在從傳統政治信任向現代政治信任過渡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斯大林去世後,蘇聯開始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開啟了蘇聯社會由傳統政治信任向現代政治信任的進程,但這一進程是以對前任領導人徹底否定的方式展開的。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關於反對個人崇拜的報告,到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進行的“公開性”改革,都在不斷地否定蘇共自己的歷史,逐漸破除了建立在領袖個人魅力和意識形態熱情基礎之上的傳統政治信任,然而,卻沒有找到樹立起新的政治信任的途徑,導致公眾對整個國家前進方向的懷疑,這對蘇聯民眾信心的打擊是致命的。在對制度新的信任建立起來之前,經濟效益也能夠建立政權的合法性,獲取人們的信任,但蘇聯在這方面也未取得成功。赫魯曉夫及其後的蘇聯領導人都沒能成功革除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弊端。蘇聯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國家控制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嚴重壓抑了個體的創造性和活力,在經濟發展路線上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犧牲了農業和輕工業,而在與美國的全球爭霸過程中,又使大量人力物力用於軍事工業,經濟畸形發展,導致民用必需品嚴重匱乏,人民群眾享受不到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體會不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世界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政黨像蘇共那樣試圖通過不斷地否定自己的歷史和領袖來建立社會對自己的信任。蘇共通過自我否定不斷消解建立在個人人格和意識形態熱情之上的傳統政治信任,卻沒有建立起基於經濟績效或者制度理性的政治信任。當傳統的政治信任被揮霍一光,民眾對國家的信心也全然潰散,蘇共的垮台和蘇聯的解體也就不難理解了。

  蘇聯解體給我們的教訓

  從傳統政治信任向現代政治信任的轉變是建設現代國家必然要走的道路。蘇共政治信任的喪失導致國家解體的失敗轉型之路,能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呢?

  首先,要有道路自信,堅定不移地走具有本國特色的政治文明發展道路。蘇聯共產黨的變革之路是在不斷地否定自身歷史的基礎之上展開的,但在否定自身的同時,也沒有提出與時俱進的核心價值體系,最終導致政治信任的喪失。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後注重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沒有把改革前和改革後兩個不同階段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完全割裂開來或者對立起來,沒有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來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而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吸取教訓,不斷前進,堅持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道路。與此同時,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承續了民眾對黨和社會的信任。事實證明,這是我國實現由傳統政治信任向現代政治信任平穩過渡的有效模式。

  第二,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赫魯曉夫所開啟的蘇聯改革進程走走停停,到勃列日涅夫後期則出現了停頓和後退,積累了大量的社會難題,使蘇聯社會失去了活力,也使蘇聯民眾對蘇共失去了信心。中國在改革開放伊始就認識到改革是持續的、長期的事業。中國的改革進程首先從經濟體制開始,政治體制改革隨後穩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生產力,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增速保持在10%左右,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黨和政府通過經濟績效實現了人民的信任。但是,應該看到,我們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有的問題還非常尖銳。例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貪污腐敗進入高發期、社會公平正義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等。若利益結構失衡,公平正義缺失,依靠單純的經濟增長而贏得的政治信任可能是短命的。⑤只有通過進一步改革,尤其是通過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才能根除權力尋租,消除腐敗,打破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體制和良序公正的法治社會,使全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有安全感,使人們對未來有一個安全而穩定的預期,才能使民眾不僅對經濟發展前景有信心,也能提升公眾的制度自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