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留美越南青年眼中的國家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13-10-09 11:57:27  


2012年,越南在美留學生總數為15,572人,在美國國際學生中排名第八。(美國駐越南大使館網站/圖)
 
“寧做美國牛,也不做越南牛”

  何中建的家庭,至今仍享受著戰爭帶來的榮譽:他們住在政府提供的大房子裡,享受作為軍屬的特殊津貼,偌大的客廳裡,掛滿了戰爭時代留下的勛章和錦旗。對於戰爭,長輩們絕少提起。他的爺爺輩全部死於越戰,兩個舅舅也長眠戰場。

  1975年越戰結束時,至少有320萬越南人死亡。戰爭給越南留下了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和滿目瘡痍的地雷區。

  “越南年輕化程度高,勞動力和消費能力強。”中國國際關係學院東南亞專家鄭曉明說,越南的人口結構在近3年裡已達到了最佳狀態,但在越南年輕人中,有許多都和何中建一樣,懷揣著一個“美國夢”。

  “美國代表著機會、奮鬥與理想。”何中建的越南朋友間流行一句話:“寧願在美國做一只牛也不要在越南做一只牛。”他們認為,美國意味著自由和機會。

  何中建說,雖然越南“高樓大廈多了,路變漂亮了,吃的比以前好了”,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年輕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學會的竟是賄賂。高中畢業後,何中建原本拿到了越南國家大學的錄取通知:“我想我會是國家培養的人才,畢業後肯定有前途,但後來發現進入好的公司一定要有錢去買職位。”於是,他放棄了在越南上大學的名額,到西雅圖一所社區學院,從專科讀起。

  來到美國,也意味著他們必須面對各種敵意與矛盾。

  何中建記得越南歷史教科書中對美國的描述:“我們學到越戰統一了越南、抗擊了美國侵略者,是偉大的胡志明主席把我們從美國手中解救出來。”而美國歷史書對越戰的描述是:為了停止在南亞半島上的爭端,並且牽制中國對整個南亞的統治,美國幫助越南人民發動了這場戰爭。

  29歲的尼娜曾是越南國家教育大學的語言學老師,四年前,她來到密歇根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因為“美國是全世界語言學最發達的地方”。

  2013年,她以國際學生的身份,參加了州政府的“世界計劃”,向小學、中學和教堂的人們介紹自己的國家。尼娜發現,“一些人仍然憎恨越南,他們對我說話時的語氣很不友善。”很多美國人並沒有走出越戰時期對越南的認知。

  “那是因為到今天為止,越戰仍舊是部分美國人對越南唯一的記憶。”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政治學者布蘭德利.沃馬克解釋,這並不代表美國人對越南仍有普遍的敵意。“許多美國人並不了解越南的工業和社會,看到一個越南人,他們所能想到的話題就只有戰爭。”

  越戰期間,美國約5.6萬餘士兵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這對美國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心靈創傷。

  尼娜在向美國人講述越南時,經常有意跳過一些刺激性的歷史。“現在的越南人習慣於向人們傳遞友善的訊號,”尼娜說,“我們害怕戰爭,永遠不願意再發生戰爭。對我們來說,和平難能可貴。”

  在美國,敵意也可能來自同胞。

  日內瓦協議把越南分成了兩個政治半徑,以河內和胡志明市各為中心。越戰期間,尼娜兩個舅舅都參加了戰爭。“可笑的是,我的一個舅舅為南方打仗,另一個舅舅被拉到北方部隊。”在家庭聚會中,他們不時互相調侃,越戰儼然成為一個“家庭內部戰爭”。

  中國東南亞研究中心副理事長、越南史專家戴可來說,“用越南人打越南人”是美國在越戰初期的重要戰略目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南越與北越的仇視。

  戰後,新政府對南方實行強力鎮壓政策,共有10萬-20萬南越公民被處決,約100萬越南人及華人逃出越南,來到美國。

  美國籍南越同學第一次邀請他去家裡吃飯時的窘境,何中建始終難以釋懷:當同學媽媽知道他來自北越軍人家庭,曾毫不留情地用“非常壞”的詞語來形容他。

  “一夜之間,北方軍隊來‘解放’了南方。南方人丟了工作,只能背井離鄉逃到美國,換成是你,能不生氣嗎?”何中建解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