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理性繁榮 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4-03-17 11:30:37  


中國經濟在撥開高增長的迷霧之後亟待以雙輪推動經濟增長向內生性軌道切換。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訊/從去年3月到今年3月,新一屆政府上任剛好滿一年。若以數據衡量的經濟成績單,顯然不乏執政亮點。但看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聽他在記者會上的答問,中國經濟增長向提質增效的軌道切換,才是本屆政府諸多要務之首。事實上,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一直在對體量巨大但問題纏身的宏觀經濟體系做全面體檢,而從體檢結果來看,顯然無法令人樂觀。無論是積重難返的產能過剩問題,還是地方債和影子銀行風險,抑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房地產調控,乃至國資改革,等等,無一不是極為棘手的高難度命題。面對主要經濟體中產能過剩最嚴重的現狀,即便是再高明的經濟能手,恐怕無法手到病除。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表示,很難想象,一個經濟總量只占全球比重10%的國家,僅僅鋼鐵產能就超過全球產能的50%。而目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五大產能過剩行業的總負債規模已達到了7.7萬億元,其中僅有息負債規模即達到5.15萬億元,即便上述行業未來兩年整體去產能化率達到11.2%,所產生的不良貸款也有5700億元。如果加上其他行業的產能過剩,則問題更為錯綜複雜。筆者預估,要全面消解日積月累形成的龐大產能過剩,至少需要5年時間。至於地方債和影子銀行風險,至少在目前看來,尚未找到有效解決方案。幾乎占到中國經濟一年產出三分之一的地方債,實際上是原有政績考核機制卵翼下的結果,亦是各種權力尋租的最大平台。地方政府舉債來源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和過度依賴土地償債,極易引發財政和金融風險的交叉感染。如今,某些城市新區的一年財政收入都還不起利息,以至於這些地方的政府騰挪空間愈來愈小,儘管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政府性債務風險整體可控,但與2010年相比,省級、市級、縣級政府債務餘額分別增長了61.75%、56.34%和77.34%,高速增長的債務規模和短期集中償付壓力,不能不讓社會各界都捏了把汗。一旦地方債危機全面爆發從而引爆影子銀行危機,由此觸發的系統性經濟與金融風險,甚至比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危害更大。

  文章指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如今面臨著與經濟規模同等級別的內外部風險,依靠信貸擴張引致的經濟增長模式難再持續,產能嚴重過剩,投資結構不合理,資產價格泡沫隨時可能破滅,債務鏈條由於經濟增長動力衰減而面臨斷裂。最高決策層一年來日漸清晰的經濟發展路線圖表明:正是看到了中國經濟日漸困難的發展生態,以及經濟轉型的緊迫性,中國經濟在撥開高增長的迷霧之後,亟待以雙輪推動經濟增長向內生性軌道切換。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依靠資本與外需驅動的增長動力日漸衰減,在國際產業轉移紅利、“入世”紅利以及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之後,簡單追求高增長不僅是低質低效的政策選項,更會增加經濟轉型成本。看先行工業化國家的增長歷史,政府的能量和動員力再大,制度改進空間再大,也不能改變一個巨型經濟體在高速增長30年後增長動力衰減的趨勢。中國自1980年以來長達30餘年的高速增長周期告一段落,轉向年均7%甚至6%的中速增長,本身就是經濟增長的自然邏輯延伸。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