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經濟轉型應限制房地產業過度擴張

http://www.CRNTT.com   2014-03-20 09:06:49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訊/對當前經濟形勢中央做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斷。應該看到,過去一段時間內,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對房地產業存在依賴性,前期刺激性政策一個較大的副作用是加劇了房地產行業風險聚集,而所謂結構調整陣痛又無法回避房地產去泡沫問題。為順利推進經濟轉型,未來需要限制房地產業過度擴張。

  上海證券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項崢文章表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住房問題列入統籌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範疇,提出今年“要完善住房保障機制;針對不同城市情況分類調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應,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明確了投資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但重點是“優化投資結構”,“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發揮好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

  近十年中國經濟增長對房地產業依賴大

  文章稱,經過近20年的改革開放與發展,到1997年,中國已經完成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徹底告別了長期的“物質短缺”時代。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形成較大衝擊,外貿面臨嚴峻挑戰。而市場化改革又不可避免產生大量下崗失業人群,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導致社會消極消費預期和持幣觀望較為普遍。為應對上世紀90年代末期出現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問題,加快發展房地產業成為共識。而當時中國房地產業也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據統計,199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8.8平方米,折合建築面積約18平方米,遠低於同期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住房人均建築面積約40平方米的水平。同時,城鎮化進程也催生了龐大的住房需求。1998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23號文件),明確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掀開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新篇章。從1998年開始,中國房地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2003年,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國發[2003]18號文),首次在國務院文件的層面,提出“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房地產業的依賴程度逐漸加深。

  一是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高速增長。

  1997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3.4%。1998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由上年下降轉為明顯增長,同比大幅增長13.71%。1998-2012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增長迅猛。2012年,中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71804億元,約為1998年的19.9倍。2000年,中國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7303個。到2012年,全國有房地產開發企業89859個,增長了2.29倍。

  二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絕大多數年份快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中國完成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1998年的19.87倍;同期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998年的16.22倍。1998-2012年期間,有9個年份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高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比例為2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