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從規模供給轉向價值創造

http://www.CRNTT.com   2014-09-25 09:02:47  


 
  我們發現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是,2011年以來美國的資產回報率一直高於中國,美國正在實現的經濟復甦進一步加大了中國國家隱性擔保下的信貸擴張支持企業資產擴張難度。與中國非金融企業技術創新和相應的創值能力不足的狀況不同,早在20世紀80-90年代,美國就在“裡根革命”和“ICT革命”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技術創新的網絡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創新市場從哪里來的難題,實現了創新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從而成功地消化了創新成本,並分散了風險,切實提高了非金融企業的創值能力。美國也由此實現技術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

  考慮到中國已成為一個開放經濟體,美國技術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逐步恢復常態及其企業資產回報率的提高,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趨勢逆轉,加速資金向美國回流。這無疑會加速跨期錯配風險爆發,造成國家隱性擔保下的信貸擴張提前終止,迫使中國非金融企業進行去杠杆化的經濟和投資收縮調整,並引發經濟增速下降。很顯然,中國即使想繼續依賴國家隱性擔保下的信貸擴張支持企業資產擴張也將舉步維艱。

  價值創造和體制建設

  文章認為,在經濟增長的新階段,現行的政府動員性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無法再與正在變化的市場需求相互匹配。在原有的集中化需求條件下,業已存在的市場更多地具有從小到大的性質,企業只要能夠成功實現規模擴張,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就足以同時開拓市場。政府動員性市場體制三大機制,即增值稅制、國家隱性擔保下的信貸擴張以及企業通過培育全產業鏈來獲得幹中學效應的發展戰略,也由此收到支持企業資產擴張和推動經濟增長的奇效。與此相反,在新的多樣化需求條件下,由於提供的是從無到有的新產品或新服務,企業只有首先開拓具有足夠規模的競爭性市場,成功消化高昂的創新成本,並分散創新風險,才能有效提升基於技術創新的創值能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政府動員性市場經濟體制根本適應不了引入技術創新的網絡模式,形成能夠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競爭性市場這一時代要求。政府動員性市場體制與管理資本主義有相似的地方,即由發展型政府支持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對流水線進行精細化管理。在政府動員性市場體制下,只適合採用技術創新的線性模式,不僅要求由大型企業包辦商業化研發(往往長達10-15年)、技術工程化、生產和銷售等所有不同階段的創新活動,而且要求由控制中心通過層級制對技術創新進行統一協調和指揮。這就造成創新活動間信息傳遞距離過長,特別是橫向信息流動困難,阻礙必要的技術創新分工合作,以致難以消化創新成本,並分散風險。再加上政府選擇贏家,就會進一步扭曲創新市場。很顯然,政府動員性市場體制與引入技術創新的網絡模式,形成能夠滿足多樣化化需求的競爭性市場存在直接衝突。

  因此,僅僅實施偏緊的貨幣政策,進行經濟和投資收縮調整是不夠的,中國還必須全面解構政府動員性市場體制三大機制,即增值稅制、國家隱性擔保下的信貸擴張以及企業通過培育全產業鏈來獲得幹中學效應的發展戰略,建設和發展競爭性市場新體制。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有效激勵技術創新,並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價值創造能力,最終成功實現經濟和企業轉型。

  一是,中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需放棄通過培育全產業鏈來獲得幹中學效應的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併購交易,促進創新專業化分工,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交易中介或網絡平台(實質為競爭性市場機制)來組織不同創新活動的合作,以獲得技術創新的外溢效應和規模經濟,努力實現資產回報率的回升。

  二是,圍繞增值稅制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關係,消除對經濟活動不必要的幹預,促進競爭性市場形成,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在集中化需求市場中,由於存在著對上市公司發展全產業鏈的導向作用,增值稅制與上市公司發展全產業鏈之間存在著雙贏關係。然而,隨著集中化需求市場日趨飽和,特別是多樣化需求市場的出現,增值稅制卻也由此成為企業參與創新專業化分工和合作的嚴重體制障礙。為此,政府需適時放棄增值稅制以及其他選擇創新贏家的做法,消除對經濟活動不必要的幹預,轉而促進競爭性市場形成,確保企業家獲得創新報酬。

  三是,促進金融機構資本充足性監管和金融市場穩定性監管的有效配合,繼續積極推進銀行存、貸利率市場化改革,並激勵互聯網金融等創新,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更好地運用競爭性市場機制配置創新資源。銀行存、貸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完成將促進國家隱性擔保下的信貸擴張的瓦解,消除相應的跨期錯配風險。運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改造金融業,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則有助於改善創新資源配置效率。

  由此可見,只有實行上述有關企業商業發展模式、政府經濟管理和金融體制的系統改革,引入技術創新的網絡模式,形成激勵創新的競爭性市場體制,中國上市公司才有望擺脫已陷入的發展困境,既促進資產回報率回升,又減輕跨期錯配風險,中國也由此最終實現技術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