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14-11-05 08:47:46  


 
  發展理念從片面追求GDP向以人為本和保護環境轉變。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不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而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堅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改革、促發展。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中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深入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強調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意味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步伐將加快,城鄉二元經濟格局將被打破。近年來,中國城鎮化快速推進,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13年末,中國城鎮人口比重達53.7%,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越來越多的進城農民享受到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此同時,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統籌城鄉扎實推進,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發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堅持用深化改革的辦法推動經濟在新常態下平穩運行

  文章認為,從“三期叠加”到經濟發展新常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牢牢抓住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用深化改革的辦法破解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通過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一是簡政放權。最大限度地減少許可、審批和資質資格認定,激發市場主體投資創業的積極性,為經濟轉型提供不竭動力。二是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按照負面清單的思路制定統一的市場准入規則。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建立能夠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關係的價格體系,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促進經濟增長結合起來。三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服務業和高技術領域。四是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鼓勵外資參與境內併購重組,放寬境內居民境外投資限制,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

  堅持創新取向的改革。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創新源泉作用,為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夯實基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制。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和商業模式,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三是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的支持作用。

  堅持可持續發展取向的改革。一是加快建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考核體系和監測體系,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指標約束。二是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和城市交通擁堵防治。三是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耕還牧等生態工程,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堅持普惠取向的改革。一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二是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統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借鑒其他國家實施福利政策的經驗教訓,建立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避免出現福利水平過高誘發“福利病”和福利水平過低不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