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香港進入老人寡頭經濟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5-01-14 10:13:07  


 
   令人感興趣的現象有兩個:一是與其他22個國家和地區相比,秉承積極不干預政策的香港政府管治最少,權力也最小,但其裙帶資本主義指數卻最高,而且遠超第二名;與主流西方經濟學宣揚的政府越少干預,市場競爭越充分,尋租行為越少的理論完全背道而馳。二是香港政府處理程序性事務效率高,也少有貪腐傳聞,但對降低裙帶資本主義卻毫無幫助。

   我們在香港會看到:電力由兩家企業供應,一家在香港島,另一家在九龍,這兩家高收費壟斷企業掌控了從發電到配電的全部環節。貨櫃碼頭是寡頭壟斷,它們收取全球最高的碼頭作業費,卻不為船舶提供岸電,導致船舶只能使用柴油發動機,污染香港的空氣。房地產市場被幾個大家長瓜分,他們之間的市場份額格局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其實,這十幾年間,富豪榜上新面孔的缺乏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無論香港經濟和市民生活境遇如何變化,香港的大地產商以回歸前就積累下的雄厚土地儲備和資產為基礎,進而收購擁有大量土地的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機構,享受廉價地皮同時也因公共服務專營權和壟斷地位獲取穩定可觀的利潤。高地價與高生活成本,阻礙了年輕一代創業之路,換言之,一批“李嘉誠”的誕生以及其經濟利益格局的日益穩固,堵死了下一批“李嘉誠”上位的路。

   2012年,香港反映貧富差距的實際基尼系數高達0.537,創近40年來新高,僅次於中非共和國。可以說,富豪身家年年刷新紀錄的香港,也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之一。

   曾經被稱為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大腦”的智經研究中心的智庫,最近發表了一份關於香港青年過去20年向上流動的報告,指出在當下的香港,從事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青年從業員大概占到青年工作人口的四成。由2001年至2011年的10年間,成功創業的人士比以往少,反映創業營商環境較以往困難。就算成功經營一門生意,也難以將之擴充至20人以上的企業。

   某香港富豪家族中的第二代里的一位中年企業家,曾經在與福布斯中文版記者的交談中,對內地大型快遞公司的破產個案感覺十分困惑(其家族長期從事物流基建業務),他無法理解為何從不用承擔資金沉澱壓力,僅收取服務費的UPS模式會遭遇危機。但另一方面,出身香港精英階層、有著豐富海外工作經驗的他,儘管對建築、酒店服務這些香港傳統行業見解精微,但對於內地的電商、地產高周轉開發等卻持非常謹慎的態度不願涉足。換言之,他以及他所代表的香港富豪接班一代,擅長在港澳地區賺內地人的錢,但一旦孤軍深入瞬息萬變的內地市場,天然的隔膜感就會影響他們的判斷。

   這位企業家最後坦言,香港的貧富懸殊與普通青年過於實際、創新不足確實是很大問題,而且不止是普通人向上層流動難,他們這些世家也一樣不容易從普通富豪躍升超級富豪,近10年來他們所看到的最大機會也只有澳門博彩業開放與內地自由行中的商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