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帶一路”的六條經濟走廊

http://www.CRNTT.com   2015-06-04 07:27:19  


 
  一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在“五通”規劃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先導,是決定經濟走廊建設前景的物質基礎,對經濟、貿易、金融和社會交流和合作具有偏好引導效應。沒有便捷、高效、暢通、富有競爭力的綜合基礎設施網絡,經濟走廊無從談起。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史上,基礎設施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拉動效應都得到充分的體現。比如近代以來歐洲打破關卡林立的壁壘,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運動的展開。美國太平洋鐵路的貫通,對美國西部經濟的崛起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中國東部地區的發展,更是與基礎設施的改善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開發基礎設施以服務經濟發展方面,中國有豐富的經驗。儘管基礎設施建設看上去投資大、回收慢、風險高,但它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溢出效應”已經遠遠超過了基礎設施投資收益本身,很多人不理解中國為什麼在巴基斯坦投入460億美元的巨資,甚至認為這是“燒錢”,此種看法的錯誤之處就在於僅僅盯著項目本身,沒有看到基礎設施投資所帶來的其他溢出收益,更沒有看到這對於推動經濟走廊建設所有具有的戰略價值。因此,儘管從近期來看,投資建設中老鐵路、中巴鐵路等重大項目是一種賠錢的買賣,但其所有具有的長遠經濟社會收益是不可估量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對六條經濟走廊的投資,也可以視作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只要實現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振興,中國也會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是一種互利共贏的戰略思路。

  當然,如何平衡投資風險和收益,需要多元化投資主體做出合理評估,也不可承擔過多過高的風險,戰略投資不等於蠻幹,要廣泛吸納各方面意見,特別是虛心聽取各種不同聲音,積極穩妥地推進涵蓋海運水運網、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航空網、通信光纜網、信息高速公路網等在內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其中,政府可以發揮示範、引導和服務作用,通過設立投資銀行、投資基金和開展政策溝通,為塑造投資預期和穩定投資信心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是體制機制互聯互通。

  在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互通,六條經濟走廊建設也需要推動打破行政區劃和體制機制中存在的障礙,在權力結構、體制機制和管理方式方法上推動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以深層的體制機制改革來釋放互聯互通的紅利。如果說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經濟走廊建設的物質載體和硬件的話,體制機制互聯互通則是經濟走廊建設的規則載體和軟件,在推進六條經濟走廊建設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實現了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沒有配置相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很可能帶來的是更大的麻煩。以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建設為例,以往受帕米爾高原的天然屏障阻擋,加之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後,各種境外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離主義和宗教原教旨主義等“三股勢力“也受制於基礎設施不發達的影響,在威脅我國國家安全上也難有大的作為。一旦基礎設施實現了互聯互通,很有可能激活這些組織和勢力,從而對國家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脅,對油氣管道安全、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都產生更大的壓力。因此,在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同時,必須一並考慮加強社會治理和改革與經濟走廊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提升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治理能力。

  推動體制機制互聯互通是一個涵蓋眾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必須在地方、國家和地區等層次同時展開,相互呼應,形成立體化的互動溝通格局,共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比如要深入探討在港口、電力、通信、油氣管道、鐵路貨運、物流園區、陸港和臨港產業、環境基礎設施等領域管理體制和機制深度互動,建立一個便捷高效的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建立沿線大通關機制,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推動口岸操作、國際通關、換裝和多式聯運的有機銜接,形成統一的運輸規則;加快構建亞歐信息高速公路,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鏈接區域增長極,發展“互聯網+”經濟,打造“數字亞歐”;密切各利益攸關方合作,妥善解決可能涉及投資的相關問題,實施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相關立法,致力於構建綜合高效、安全經濟、環保且可持續的多式聯運體系。此外,還要大力加強區域安全治理,捍衛基礎設施安全,為經濟走廊建設提供了安全的地區環境和國際環境。

  三是人脈網絡互聯互通。

  無論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還是體制機制的互聯互通,最終都有賴於是否建立起互聯互通的人脈網絡,關鍵是要廣泛建立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人脈網絡是一種社會資本,它不僅可以創造出各種合作機會,也會在快速變動的經濟資源和要素配置中起到穩定預期的效果。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人脈網絡上更多是在歐美發達國家展開,中國企業的合作夥伴、中國大學的合作項目、中國地方的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等,都明顯呈現出以發達國家重心,在發展中國家中的人脈網絡十分薄弱,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人脈十分不熟悉,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瓶頸。

  打通六條經濟走廊的人脈網絡,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核心是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角度來說,實現經濟走廊人脈網絡互聯互通不能搞“拉郎配”,還是著眼於培植市場體系,活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重視挖掘六條經濟走廊的市場特色和賣點,以市場優勢凝聚人氣,塑造網絡。中國在規劃和推動經濟走廊,首要的是搭建交流的平台,以結交朋友為目標,在增進互信和友誼中發現商業機會。同時,由於六條經濟走廊都存在著複雜的地緣政治經濟形勢,受制於艱險的地緣環境、族群環境、宗教環境等因素影響,需要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大的平台由政府搭建,而各種經濟合作項目更多要尊重市場規律,逐步積累人脈資源,沉澱社會資本,將經濟走廊建設納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互聯互通重在打通四大門戶

  文章提出,作為一個天然的地緣政治大國,中國在推動六條經濟走廊建設方面要發揮帶頭和表率作用,引領經濟走廊的發展。同時,考慮到中國經濟體量過於龐大,既不可能四面出擊,全面開花,也不可能集中資源,打通一路,兩種做法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不利於經濟走廊的建設。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個可行性的辦法是依托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區域,確立中國某一特定經濟區域為引領某一經濟走廊發展的增長極,通過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打開通往不同方向經濟走廊的門戶,實現中國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與沿線地區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具體來說,推動六條經濟走廊互聯互通,需要打開四大門戶。

  一是東北門戶。中蒙俄經濟走廊是中國東北方向對外開放的重要經濟通道,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環渤海經濟圈和蒙古、俄羅斯遠東經濟發展之間的互聯互通。要想建成這一經濟走廊,除了要求中國東北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圈的融合外,更重要的是打開中國向北開放的門戶。打開門戶需要充分發揮沿線中心城市和支點城市的引領作用,要重視發揮好哈爾濱、呼和浩特兩個地區經濟增長極的引領作用。一方面,要推動哈爾濱與長春、沈陽、大連的東北經濟帶開發,推動呼和浩特與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整合以及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整合,建設從旅順到蓬萊的跨海隧道,打通與環渤海經濟圈的聯繫,積極融入環渤海經濟圈,增強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帶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推動東北城市群與沿邊支點城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比如滿洲裡與俄羅斯赤塔、黑河與俄羅斯布拉迪我申斯克、綏芬河與海參崴一線、二連浩特與烏蘭巴托的一體化等,增強經濟聯動能力。

  二是西北門戶。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在中國境內的新疆實現了“三廊合一”,並沿鐵路線與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相聯繫。實現這一經濟走廊聯通的關鍵是充分發揮新疆中心城市烏魯木齊的引領作用和邊境城市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喀什的支點作用。要從經濟走廊西北門戶建設的角度,集中把新疆建設為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同時,考慮到中亞地區的實際情況,要重點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和自由貿易區,吸引中亞、西亞國家確立東向發展的戰略,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城市夥伴關係和產業園區建設為平台,共同推動中國-中亞地區區域一體化合作進程。

  三是西南門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涉及到中國雲南地區,要提升雲南在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的西南門戶地位,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西南開放”成為雲南省的發展戰略,雲南提出並推進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建設,確立了面向印度洋開放的戰略,即以東南亞、南亞為重點,輻射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亞及非洲東部等廣大區域。這些區域涵蓋55個國家,總人口28億,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雲南連接東南亞周邊國家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能源、信息通道構成的“立體大通道”已初具雛形。今後,加快建設外接東南亞、南亞,內連西南及東中部腹地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能源管網、物流通道和通信設施,構築陸上大通道。但是,受實力限制,僅僅依靠雲南一省之力恐勢單力孤,需要在西南匯聚雲貴川渝三省一市之力,打造一個更大的區域發展引擎,並與珠三角經濟圈積極對接,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提供強大的動力。

  四是東南門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涉及廣東、廣西和雲南等若干省區,但由於雲南受地理條件限制,且主要精力集中到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上,故而應該支持廣西建設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東南門戶。一方面,廣西要推動加入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加強與雲南、貴州、廣東、海南的協調合作,增強自身帶動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平台,加強廣西各城市比如南京、欽州、防城港與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沿線國家城市的合作網絡建設,推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

  總之,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依托,建設六條經濟走廊將是“一帶一路”的關鍵工程。在推進六條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要以互聯互通為核心,積極推動基礎設施、體制機制和人脈網絡之間的整合,增強國際社會對經濟走廊建設的信心,引導各方面對未來發展前景的穩健預期。其中,中國應該積極行動,調兵遣將,落實責任,將建設經濟走廊的責任落實到各個省區和地區平台,通過實現在國內與三大經濟圈對接,在國外與沿線國家城市和產業園區對接的“雙重對接”,循序漸進地推進經濟走廊建設,為打通“一帶一路”提供物質基礎、體制依托和社會資本。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