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汪毅夫:台灣——從戰後50年到戰後70年

http://www.CRNTT.com   2018-06-02 00:08:07  


原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中評社 張爽攝)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任命陳誠為台灣省主席。

  1949年1月10日,蔣經國奉命從上海起運黃金到台灣。 

  1949年6月21日,蔣介石到達台北,旋改草山為陽明山,於陽明山設立“總裁辦公室”。 

  從此,台灣進入了問題多多的戰後70年時期,連台灣也成為問題、成為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蔣介石發動的中國內戰造成了國、共雙方慘重的人員傷亡。據1950年7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公布的公報,1946年7月1日至1950年6月30日,四年共殲滅軍隊8071350人,其中斃傷1711110人,俘虜4586750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負傷1048900人,陣亡263800人,被俘13700人,失蹤196100人,共損失1522500人。雙方的人員損失合計近一千萬人。戰後國、共雙方的政治對立依然高度尖銳,“反攻大陸”和“解放台灣”曾是雙方、也曾是兩岸政治對立的一個表現。

  戰後70年,政治對立是兩岸的主要問題。兩蔣團隊到台灣後,頑固堅持反共立場,持續開展反共宣傳。中國共產黨是“匪黨”,大陸是“匪區”,大陸幹部是“匪幹”,大陸人民是“匪區”人民。而台灣的大陸研究所是“匪情”研究所。大陸的一切都被高度抹黑。“反共複國”是老蔣、也是小蔣臨終遺言的主題詞。小蔣病逝前,已經看出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方針的實質是兩岸“和平共處”,卻還是發表文章《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必勝必成》,攻擊“一國兩制”是“蠱惑自由世界,製造和平共處的假像”。反共宣傳的敵方和對像是大陸,但聽得最多、看得最多的受眾卻在台灣。在我看來,今之台灣奉行“逢中必反”路線的當道諸公,其實像極了反共宣傳的接受者。 

  戰後70年間,老蔣“假假的做民主政治或做假假的民主政治”居然假戲真做。台灣搬演的西方民主政治同大陸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差異也構成政治對立。而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逐步膨脹、“台獨”活動日益囂張。尤其是1983年以後,老牌皇民岩里政男及其追隨者有時在藍營、有時在綠營,有的在藍營、有的在綠營,他們共同推動“返聯”加“入聯”、共同力挺“兩國論”等挑戰大陸底線的活動,統、獨對立成了兩岸政治對立的一個新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說:“1949年以來,雖然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複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我們認為,這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我們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他還說:“我們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的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特殊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和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