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融危機與俄羅斯政局

http://www.CRNTT.com   2009-02-28 07:30:05  


 
  俄羅斯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仍會蹣跚前行。原因一是不排除國際能源市場出現對俄經濟有利的局面。全球能源市場供應持續緊張仍有可能促使中期內油價大幅攀升,石油輸出國組織減產舉措也有可能有助於支撐油價上漲。二是俄政府擬採取相關金融政策,竭力保持本國貨幣穩定,抑制通貨膨脹,加強對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嚴格監督財政撥款流向,確保實體經濟獲得資金,等等。三是俄軍售情況良好,2008年俄羅斯軍售總額達到83.5億美元,比2007年高出8億美元,創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年度軍售總額新紀錄。

  如今媒體多對俄經濟“唱衰”,這是前些時候過度讚美的一體兩面。俄今天遇到的經濟磨難看來是階段性的。俄領導人在對金融危機認識深化的同時,表現了克服危機的決心和信心。其舉措是否能見效,不妨拭目以待。

  其二,政治形勢出現波折,但不至於震動大局。普京就任總理的時候,就被提出這樣的問題:一方面,這使他有了繼續行使權力的平台,另一方面,負責處理最棘手的經濟問題也要承擔風險。如今風險果然降臨。

據各方面報道,從去年底以來,莫斯科、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和索契等城市爆發了反政府示威遊行。在莫斯科有大約二千人上街。比較突出的是遠東的海參崴,數千民眾上街遊行,抗議政府於12月10日做出的關於向進口汽車徵收80%入口稅,以保護本土汽車業的決定。當地不少企業從事進口及改裝日韓汽車的行業,新措施將影響最少10萬人的生計。俄羅斯政府的這項政策,著眼於保護本土汽車業,儘管存在“關稅壁壘”之嫌。

對外關係有了靈活性

  再說,金融危機引發騷亂的並非俄羅斯一家,歐洲的法國、英國、瑞士、希臘、冰島、保加利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拉美的智利、瓜德羅普島,等等,都發生過民眾的抗議與罷工。有些媒體把俄羅斯幾個城市出現的遊行示威形容為“民怨沸騰”、“大動干戈”、“揭竿而起”、“燎原之勢”,未免言過其實。

  俄內外不乏媒體還把騷亂事件上升到政局是否穩定的高度,這與梅德韋傑夫總統在兩個問題上批評或者否定政府的舉措有關。一是今年1月11日他批評內閣應對金融危機“措施不力”;二是 1月27日他責成政府對內閣提交的一項富有爭議的叛國法案進行修訂。於是引發了人們對梅普“內訌”的猜疑。事實上梅普依然配合密切。的確,普京正面臨上任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但要搬掉他,又談何容易!如果有朝一日真要深追政府總理的責任,那麼找“替罪羊”的辦法在世界上可是屢見不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