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俄羅斯向東,誰與同行?

http://www.CRNTT.com   2009-03-06 12:04:35  


 
  若說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作為尤科斯的後繼者,繼續跟中石油集團打交道,那麼,該公司作為該國唯一擁有石油出口權的公司,在2005年也跟多家外國公司簽約,“重新界定外國人在俄羅斯油氣資源開發領域的角色”。其中包括與中石化合作開發位於東西伯利亞以東的薩哈林-3號一個區塊,以及與中石油集團成立合資公司,2007年,該合資公司以投標方式獲得兩個區塊,都在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線沿線,都在東西伯利亞。

  2005年實際上也是俄羅斯加快推進東部開發計劃的年份。在這一年,俄羅斯石油產量增速跟上年持平,與前幾年保持的快速增長不同,於是有人討論俄羅斯的石油產量是不是達到峰值,以後只會掉頭下跌,直到枯竭;又有人提到,在蘇聯時代,油氣資源開發是按照難易程度,對半劃為“現在開發”和“留待以後開發”兩種情況,分別處理,但現在沒人在意,結果大家都去爭奪相對容易開發的地區。

  東西伯利亞恰恰屬於被忽略之地,因為那里自然條件惡劣,冬季寒冷而漫長,創下在南極以外的世界最低氣溫紀錄(零下77.2度),開采出來的石油必須經過加熱才能避免在管道結凍而無法進行輸送。然而它的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量並不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4%和20%,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後一片未開發的資源寶庫。

  並且,東西伯利亞臨近亞洲市場,這在希望擺脫依賴歐洲單一市場局面的俄羅斯看來很有分量。不止一位專家說過,也許當地最終探明的油氣儲量不會大到可以對國際市場構成影響的地步,但它對俄羅斯的戰略意義更多地在於其地理位置,在於地緣政治的考慮。

  俄羅斯的態度恐怕也很明顯。比如,2005年夏天,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俄羅斯,新西伯利亞成為莫斯科以外的唯一一站;進入2006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把新年第一次出訪定在俄羅斯最東部省份,同時要求國有公司啟動基建項目,為推進東部開發鋪路。

  2009年1月,官方數據顯示俄羅斯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石油產量輕微下跌,雖然跌幅不足一個百分點,但在過去十年卻是首次下跌,跟2005年的增速持平有著本質區別。這固然有國際油價在2008年下半年大跌的影響在內,沒人願意增產而壓低價格,但這也給俄羅斯提供了一個理由,為鼓勵國內油氣資源開發而繼續出台優惠措施,並向東傾斜。

  比如,就在2-17協議簽署前,2月13日,俄羅斯總理普京表態支持對新油田生產的石油臨時豁免出口關稅的提議。市場普遍認為,該提議若能通過,最大受益者就是正在東西伯利亞進行開發的公司。同日,俄羅斯能源部長說他們還考慮對東西伯利亞新油田開發給予臨時豁免礦產開采稅的優惠,還說他認為這些優惠措施應該至少持續三年。

  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東進思路非常清晰。接下來的問題,其中之一大概在於:俄羅斯對中國和日本等國的態度一度難以捉摸,致使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線的走向成為懸念,開工日期一拖再拖。如今中俄簽約,包括確認該管線至少要輸送一部分石油到中國,那麼日本呢?

  事實上,就在中俄簽約第二天,2月18日,在薩哈林島,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共同見證俄羅斯首個液化天然氣場投產,麻生並且成為戰後首位來到該島的日本首相,這是不是巧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