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見底可期 資源價格上漲

http://www.CRNTT.com   2009-06-26 11:59:06  


經濟可望見底,但大宗商品價格可能上揚。
  中評社北京6月26日訊/《中國證券報》今天登出陳炳才的文章“經濟見底可期資源價格上漲”。作者表示:“金融市場趨向穩定,銀行之間的信用逐漸恢複”;“對投機的監管及對國際金融體系或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共識;股票和大宗商品市場已經見底”;“美國和歐洲之外的很多國家也都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僅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備金,同時,還大量擴張信貸規模,刺激投資和消費,這將導致對實體經濟的資源需求,因此,必將推動世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文章内容如下: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非危機國家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救助以及對投資、消費的刺激和結構調整,將抵消貿易增長低迷的影響,促使經濟盡快走出危機并進入複蘇階段。筆者認為,中國等非金融危機國家經濟將先行複蘇,并帶動金融危機國家的經濟複蘇;而在金融危機國家中,美國將先於歐洲複蘇。因為本次金融危機雖然發源於美國,但英國和歐洲遭受的創傷更大,而歐洲中央銀行救助金融機構相對美國來說,行動緩慢遲鈍,其解決銀行有毒資產的時間可能更長,因此其經濟複蘇可能落後於美國。 

             深層次矛盾已基本解決 

  美國金融危機是否結束的一個根本標志,是危機暴露出來的深層次矛盾是否尋找到根本的解決辦法,筆者認為,這一問題已基本解決。具體表現為: 

  產生危機的政策和市場根源因素已經改變。導致美國次債危機的高利率問題得到了解決,美國住房價格危機已經結束,美國的小銀行還存在倒閉的可能,但整個金融不會出現恐慌性危機。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是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和市場恐慌的導火綫,在此之後,美國再也沒有讓大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直接破產,而是申請破產保護。 

  危機救助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改變了市場預期。美國3月19日實施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樹立了市場信心,使市場流動性不再缺乏;4月2日,美國調整了會計准則,大大減輕了銀行資產減記和籌集資金的壓力,增加了銀行利潤。這徹底改變了市場短期預期,金融市場趨向穩定,銀行之間的信用逐漸恢複。 

  此外,對投機的監管及對國際金融體系或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共識;股票和大宗商品市場已經見底。 

              美元相對穩定中有所波動 

  現在有觀點普遍認為由於美國采取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未來美元可能趨向大幅貶值,而筆者認為美元不會大幅貶值。 

  首先,貶值可以刺激出口,推動國內經濟增長,但美國不存在通過貶值來增加出口的需要,美國企業不是依靠價格競爭來實行出口的。其次,美元貶值將導致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這不利於美國和歐洲經濟的複蘇。本次危機無論是金融還是經濟,受到衝擊最大的是美國和歐洲,美歐目前沒有意圖讓大宗商品價格過分上漲的戰略。第三,今年以來,主要大宗商品價格雖然有了比較大幅度的上漲,但美元貶值不是主導因素。第四,定量寬鬆的貨幣政策并非只有美國實行,歐洲、英國、日本也在實行,包括中國的很多國家在國內都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刺激性(擴張型)財政政策。如果說美國實行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導致美元貶值,那麼,歐洲中央銀行實行定量寬鬆貨幣政策也會導致歐元貶值,人民幣、英鎊等也都應貶值。如果各國都貶值,匯率就會循環貶值,匯率將仍然回到原始的均衡點,就是說,美元在目前的水平波動或相對穩定,不會大幅度貶值。此外,定量寬鬆貨幣政策購買的是金融資產,不構成對資源的直接需求,故不直接影響購買力和價格,只影響預期。 

  因此,基礎貨幣的膨脹會導致物價上漲和匯率貶值,是適用於實體經濟的理論,而對虛擬經濟就不同了。虛擬經濟產生以後,貨幣擴張可以不表現為物價上漲,也不反映為匯率貶值,而是表現為資產價格上漲(如不動產、股票和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價格),吸引資金進入,反而導致貨幣升值或穩定。 

  危機階段貨幣政策購買金融資產,是繼續保持資產價格穩定,乃至刺激對金融資產的需求,因而吸引資金,不會導致物價上漲,出口產品成本不會提高,籌集資金成本反而降低,故不會貶值,沒有貶值壓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