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鐘擺效應之變看中美的競合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0-03-12 11:12:52  


中美關系鐘擺效應的變化,預示著兩國“競爭-合作”模式的深刻變化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訊/近來,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訪問中國,被媒體普遍視為對中美關係的“修補之旅”。對於此項結論,筆者持保留意見。但不管如何,中美關係這種鬥而不破,和而不同的競合關係,卻無疑將使中美關係再度回到克林頓和小布什政府時期的那種“鐘擺效應”。只是,現時下中美關係中的這種“鐘擺效應”,卻發生了某些明顯變化。 

  在克林頓和小布什政府時期,中美關係出現這種所謂的“鐘擺效應”,與美國當時的國家地位、中美兩國實力的巨大差距不無關係。基於美國的民主信念以及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懷疑,無論是克林頓政府或是小布什政府,在其上台執政初期,都對中國進行了某種打壓,使得中美關係處於其任期內的低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克林頓政府、小布什政府後期,中美關係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比如,在克林頓政府後期,兩國元首的互訪均受到了對方的熱烈歡迎;在小布什政府後期,中美兩國建立起了戰略夥伴關係。 

  因此,這樣一種一冷一熱,來回變化的中美關係,有如物理學上的“鐘擺效應”,一去一回。現在,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的態度,似乎又回到了這樣的一種狀態,只是 ,現時下中美關係的“鐘擺效應”,卻已經發生了某些明顯的變化。 

  首次是國際背景的變化。無論是克林頓時期或是布什總統當政時期,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國際體系仍然是美國一國獨大的單極體系。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信奉“民主”理念的美國,自然會對社會主義中國不加考慮地進行某種打壓。但在經歷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世界格局卻已經發生明顯的變化。中國自身力量的增強不說,世界其它地區力量的崛起,也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包括非洲的南非、拉美的巴西、北非的埃及、中東的伊朗,都在各自的區域內嶄露頭角。顯然,在這樣世界格局多元化、中美兩國實力消長,美國處於相對守勢的背景之下,其鐘擺效應顯然已經不同以往。 

  其次是鐘擺效應模式的變化。奧巴馬政府的中美關係開局,顯然與克林頓和小布什政府不一樣。奧巴馬政府是“高開低走,再修復”(至於後面如何修復,需要多久修復,則是另一個問題)。而在克林頓與小布什政府時期,都是“低開高走”。這就從根本就已經顯示了兩國力量對比的變化。否則,奧巴馬總統毫無必要在就任總統的第一年里訪華,討好中國。 

  但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關係這樣一種鐘擺效應的“鐘擺周期”的變化。在克林頓與布什政府時期,低開高走後,是走到他們任期的結束;但顯然,這樣奧巴馬總統“低走”中美關係,是不可能走到他的任期結束的。從根本上講,奧巴馬政府是無法承受中美關係全面性、長期性惡化所要付出的代價的。因此,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的訪華之行,才會被視為對中美關係的一種“小修復”——當然,這到目前為止,還是有疑問的。兩人的低調離開,顯然是此行並未達到他們的目的,中美關係,顯然還不可能迅速回升。更進一步說,美國現時下的力量,已經難以應付奧巴馬總統所希望解決的國際事務,包括諸如核不擴散問題、能源氣候問題、反恐安全問題,這些國際化的問題,沒有中國的合作,憑美國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完成。更何況,在更關乎奧巴馬總統自身政治生涯以及美國民主黨命運的經濟問題上,美國更需要中國的支持與合作。 

  因此,在奧巴馬總統的任期內,可以預見的是,在中美兩國實力消長之後,在中美兩國未完全實現兩國關係的再平衡,以及對彼此政策的相適應之前,中美兩國的“鐘擺周期”,將明顯縮短。這也就意味著,中美兩國的摩擦將長期化與頻繁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