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模式的核心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05-14 08:06:51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模式,就不難發現這個模式的存在及其主要內涵。儘管中國模式表現在方方面面,但其核心是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模式,這兩方面互相關聯,互相強化。中國的成就是因為這個模式,而這個模式中的很多因素如果失去平衡,又可導致模式的危機和衰落。

  在經濟方面,中國是混合經濟模式。在這個模式里,國有部門和非國有部門、政府與市場要保持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危機就會接踵而至。世界上哪裡也找不到像中國那樣的一個經濟模式,在那麼長的歷史時期里,總有一個很強大的國有部門,國家對關鍵的經濟領域起著直接的作用。國有部門承擔著國家的很多功能,包括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付隨時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危機、平衡市場的力量等等。這些在漢代的《鹽鐵論》裡面講得很清楚,歷朝歷代也都實踐著這些理論。國家的這種經濟功能在西方是找不到的。一些人總把國有部門和毛澤東時代的計劃經濟聯繫起來,這不是大歷史的看法。毛澤東只是把歷史上早就存在的國家的作用推向了極端。

  很多人都用西方的經濟模式來衡量中國經濟模式,似乎西方經濟模式就是中國的改革目標。但如果中國可以變成西方,那麼就沒有中國模式了。大家說中國是轉型經濟,就是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從國有到私營經濟。這就沒有看到中國模式的本質。正是因為中國有個強大的國有部門,像西方那樣的私有化在中國不會發生。從歷史上看,私有經濟或者民營經濟在中國一直是存在著的,但中國絕對不可能走到像西方的那種完全私有化的地步。好多經濟學家,一說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私有化。這脫離中國的現實。中國的經濟只有一部分是私有化。全面的國有化和全面的私有化都不是中國經濟的常態,混合經濟模式才是中國經濟的常態。解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只能在承認這個常態的前提下去尋找。

  但混合經濟經常失去均衡。經常的現象是,當國有部門和政府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時,非國有部門和市場空間受擠壓,發揮不了正常作用的時候,危機就會產生。和中國比較,西方的經濟危機,則發生在當看不見的手完全主導了經濟活動,而政府的“看得見的手”不能有效規制市場的時候。

  在經濟上討論中國模式還好一些,一旦到了政治領域,就變得非常困難,也非常敏感。實際上,如果不看中國的政治模式,就很難理解中國的經濟模式;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經濟模式是中國政治模式的產物。但討論政治模式好像一直是個禁區。西方很多人專注於批評中國政治,而中國學者本身也往往對自身的政治體制信心不足。

中國政治的特有傳統

  政治上,西方是民主模式,講的是多黨制,三權分立。中國政治在發生變化,也在不同的制度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和容納民主因素,利益多元化和利益代表也在發生變化。但不管怎樣變化,中國沒有也不會變到西方那樣的模式。

  那麼,中國政治模式的特點在哪裡?從大歷史看,也能夠回答這個問題。自近代和西方接觸以來,中國也曾經嘗試西方式的制度,但失敗了。之後,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和革命過程中,傳統的皇權慢慢地轉型到了具有現代性的黨權。不難發現,傳統皇權和現代黨權有很多共同之處,例如皇權和黨權都是中國社會的整合力量,都是中國大一統文化的政治表現,都是賢人政治(meritocracy)的制度承載。但是,黨權具有現代因素,傳統皇權則沒有。皇權只可邊緣化,不可民主化;黨權則不然。黨權既是現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但也可以實現民主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