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模式的核心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05-14 08:06:51  


 
模式需要自我改進的過程

  有些人不承認或者貶低“中國模式”,是因為他們把模式看作一個非常理想的東西。這也不符合歷史觀。在社會領域,任何一個模式都有其優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一個百分之百的理想模式。任何模式具有歷史性。西方模式也是一樣。例如,西方的民主模式走了很長的路,從早期的貴族民主,到工業化時代的商業精英民主,到現在的大眾民主,經歷過很大的變化。西方市場經濟模式也一樣,從早期馬克思主義所說的原始資本主義,到現在的福利資本主義模式,都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有個改善的過程,有個進步的過程。就是說,任何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必須改革自身,以符合時代的需要。

  “中國模式”是客觀的,但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種文化的人都有權利去看,去解釋這個模式。中國人和西方人都有權利去看這個模式。正因為這樣,東西方之間對中國的模式的爭論永遠不會中斷。就像對西方民主一樣,東方人經常從自己的觀點去看西方的民主模式,他們所得出的結論,跟西方人看自己的民主模式是很不一樣的。(當然,西方人對西方的制度看法也莫衷一是。)重要的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中國模式”和對這一模式的“審美”趣味區分開來。過分“審美”就會導致過分的政治化或者道德化。

  對中國本身來說,“中國模式”既然已經存在,那麼重要的是要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就是回答“中國模式”到底是什麼的問題。這個任務已經變得很重要。就內部來說,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對中國本身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的認識,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不同的社會群體,已經開始從不同的意識形態角度來定義自身的“中國認同”。種種意識形態的定位,無助於中國認同的確立。中國認同的確立必須建立在對“中國模式”的客觀認識之上。

  就外部來說,“中國模式”涉及到的是中國的國際認同問題。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目前流行的各種意識形態,已經無助於向國際社會解釋“我是誰”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模糊性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不確定性”的重要來源。同樣,這種“確定性”只能來自於對“中國模式”的客觀認知。進而,如果不能回答“我是誰”的問題,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軟力量更無從談起。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模式”的改進問題。不承認“中國模式”的存在,只能導致對這個模式所包含的缺陷的忽視或者漠視。只有承認了“中國模式”的客觀存在,才能對這個模式加以認真地研究,找到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而事實上,如何改進“中國模式”,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