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兩岸統合實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http://www.CRNTT.com   2010-06-06 00:23:39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統合是漸進的實踐過程。
 
  如果只要改157個不合理的簡體字,就可以讓兩岸文字趨同,北京何樂不為呢?如果能夠同意未來在商業市場上讓繁簡並存,提升人民對於傳統中國文字的瞭解,對於增加兩岸人民對於文字的共同認同必有助益,北京是否可以為了民族的長遠發展而願意做修正呢?

  至於在歷史記憶方面,兩岸從1949年起分治,隨即陷入國共內戰體制,在“共匪”與“蔣幫”的教育下,兩岸對於彼此的經驗是陌生的,政治方面的對峙使得兩岸在政治認同上產生隔閡。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兩岸交流開始啟動,看似有了增加彼此認同的機會,可是,隔著台灣的政治發展,近十餘年來,台灣教科書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台灣史與中國史區隔對待。整個台灣史是以被殖民主義的論述所籠罩,把荷蘭、明鄭、清、日本、乃至中國國民黨都視為外來政權。現在年輕的一輩,大多數在心裡認同上,已經是把“中國”與“台灣”視為兩個“國家”來看待,這不能不說是教科書也發揮了“潛移默化”的結果。(請參考謝大寧,〈國族建構與台灣前途未定〉,《中國評論》,2009年8月號)

  兩岸必須經過一個重新認識的階段,兩岸文化統合也包括如何共同重新詮釋中國現代史的進程。在這一方面,兩岸統合學會主張應該將兩岸目前的分治,歸因於中國百餘年來現代化的嘗試與角力所造成,雙方應該從彼此的成敗經驗中去回顧歷史與展望未來。在這一方面,兩岸統合學會將會在明年推出“百年中國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工作,希望將“整個中國的現代化--1945年以前的試驗--台北政府的試驗--北京政府的試驗”做為範疇,透過檢討與反省來重構兩岸的重疊認同。(這一部分請容後再專文論述。)

  “美麗浪花、磊磊暗礁”可以用來形容物質性交流頻繁,但是文化交流卻相對貧乏的2009年兩岸關係。我們深信,文化認同工作是兩岸認同的核心,兩岸和平發展不可能只是建立經貿交流上,而應推動全方面的文化、教育交流,透過大學聯盟或共同體,促使兩岸文化認同得以有堅固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