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亞中:ECFA免閉鎖免邊緣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4-27 11:23:14  


ECFA只是台灣經濟自我拯救的一個開始
  中評社台北4月27日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的文章“免於閉鎖與邊緣化的ECFA”今天在《中央網路報》登出,作者指出:“我們必須在這樣的基礎上看待ECFA:ECFA並不一定可以保證台灣的外貿從此扶搖直上,但是它卻可以讓台灣突破被邊緣的命運。ECFA的簽署也並不保證台灣從此與他國簽署FTA開了綠燈,但是沒有ECFA可能連開綠燈的開關都找不到。簡單地說,ECFA只是台灣經濟自我拯救的一個開始。”文章內容如下:

      閉鎖還是被迫閉鎖

  在全球化的時代,幾乎沒有“國家”會自願從全球自由化的舞台中退卻,但是由於政治因素,有些“國家”卻被全球自由化所孤立。馬英九在接受訪問時即稱,“從2000年到2008年,亞太地區簽了56個自由貿易協定,只有兩個“國家”不在裡面,這兩個“國家”,一個叫做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一個叫做“中華民國”。進一步說,朝鮮是自願選擇閉鎖,我們則是被迫閉鎖,大家都知道原因為何?如果不能突破自由貿易的切口,將會被迫繼續閉鎖。不論我們喜不喜歡,突破這個困境的切入口,正是中國大陸,這也是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的必然。

        ECFA:免於邊緣化的選擇

  二戰後,布列頓森林體系創造了GATT的全球貿易建制。GATT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但是,畢竟這個世界太過於複雜,因此,GATT特別同意一些“國家”可以自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在雙邊或多邊關係中先行自由貿易。從此,有關自由貿易的追求,就主要以三條線進行:全球自由化、區域自由化、雙邊自由化。

  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台灣在區域自由化或雙邊自由化路徑中均受到阻礙,參與GATT(WTO前身)成為優先與必要的選擇。在這個選擇中,台灣沒有條件去思考,參與GATT後,我們得的多還是失的多(即“相對收益”的思考)。原因很簡單,參與GATT是一個全球化自由化世界的必要選擇,如果不參與,台灣等於自外全球社會。只有成為GATT的締約成員,才能與全球貿易夥伴平起平坐,享有最惠國待遇。歷經10年的諮商,我們以“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的名義,終於在2002年加入WTO。

  遺憾的是,WTO杜哈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卻陷入膠著,毫無進展。隨著多邊貿易體系的式微,區域貿易結盟與雙邊貿易協定相繼而起。全球貿易互動的改變,由於政治因素,外國不願意與台灣簽署雙邊貿易協定,使得台灣在全球自由化的競爭中相對處於劣勢,致使如今台灣產品不論輸往東協、歐洲、美國、南美所需擔負的關稅,均較那些彼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來得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