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黃亞生:中印之爭的細節與秘密

http://www.CRNTT.com   2010-07-26 10:29:02  


 
鐵公雞經濟學 

  許多中國學者和官員相信,較之於印度,中國的巨大的優勢是它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中國政府快速進行基建以及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 I)的能力。(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網)

  我認為這種鐵公雞經濟學的觀點在10年前可能還有一定的道理。在今天它則是最有害的經濟觀點之一,因為這種觀點從理論上支持了投資膨脹和一系列非常有害的舉措(比如強拆)。投資膨脹正在威脅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與許多其他有害的經濟觀點一樣,這種觀點在事實層面上也是錯誤的。那種相信中國成功應歸功於基礎建投資和FD I的觀點,源自於對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觀察。但是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寬到80年代,得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一幅圖景。在8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十分有活力,人口加權後的家庭人均收入增長速度遠遠高於90年代。在80年代,中國幾乎沒有吸引多少FDI。最高只有30億美元,在當時中國總投資額中微不足道。儘管中印兩國的增長率在最近幾年已經趨近,但毫無疑問,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是遠超過印度的,也就是說在中國經濟表現最強勁的年代恰恰是中國依賴外資最少的年代。 

  在80年代,中國基礎設施其實是落後於印度的。在1989年,印度的公路通車里程是140萬公里,而中國只有86.2萬公里,印度的鐵路交通也更為發達。在1975年,儘管面積比中國小,但是印度擁有6萬公里的鐵路,中國只有4.6萬公里。到了1995年,中國的鐵路仍然比印度的短。一個衡量鐵路系統“質量”的指標是電氣化鐵路的里程數,在這一方面,印度也是超過中國的。1989年,印度電氣化鐵路為5345公里,中國只有1700公里。80年代中國在基建上的落後並沒有阻礙中國在那10年中取得遠遠超過印度的增長成績。 

  將中國的經濟成功歸結於FD I和基建投資是因果倒置。對中國經濟發展更符合事實的描述應該是這樣的:首先中國有了經濟增長,因為中國有了經濟增長,然後才有了後來的FD I和基建投資的增長。經濟增長是原因,FD I和基建設施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現在,印度正在複制真實的中國奇跡。一旦它的經濟在高速增長的軌道上運行一段時間,FD I就會進入這個國家,無論它的基建狀況是怎樣的不盡如人意。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資源將被隨後用於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印度正在吸引著巨大的FD I。其FD I流入已經從6年或7年前的60億美元增長到今天的300億美元。儘管沒有達到中國的速度,但是印度的基建設施也有很大提高。像中印這樣的窮國必須非常明智地進行資本配置,我認為印度政府的投資重點應該是它的基礎教育和衛生服務,而不是修建機場和高速公路。只要印度能將增長率保持在6%到7%,它就會有足夠的資源為機場和高速公路建設進行自我融資。對於窮國來說,借助未來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資源為代價高昂的基建融資,要遠遠比向廣大貧窮的老百姓徵稅更為有效率和更公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