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模式的內涵和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0-10-01 09:20:08  


中國發展模式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得到高度評價
  中評社香港10月1日訊/“只有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為下一步加強社會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就改革的重點來說,過去重經濟、輕社會,今後應著重推動政治行政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改革,逐步解決貪污腐敗和貧富不均等問題。”《文匯報》今天登出李偉庭的文章“中國模式的內涵和意義——為國慶六十一周年而作”,文章內容如下: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1周年。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政界人士和媒體工作者都在熱烈討論“中國模式”的內涵和意義等問題,有些更著書立說,闡發各自的觀點。中國的現代化事業還在發展中,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這種種討論,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關注和肯定。 

  中國現代化道路或者說“中國模式”的內涵是什麼呢?國內外輿論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結合中國近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歷程,我的理解和認識是: 

     第一、立足本國國情,抓住主要矛盾 

  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改變國家的落後面貌。因而形成了“中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判斷。中國面臨的主要矛盾是:落後的社會生產力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經濟文化需要的矛盾。因此形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上述歷史階段的判斷和基本路線的確立,體現了鄧小平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是在這條思想路線的指引下,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現代化之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