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秦曉:不能用中國價值取代普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10-10-15 08:57:12  


 
  “中國模式論”的出現有其複雜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思想背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把“大國崛起”作為目標的“中國模式論”找到了依據;民族主義始終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難以拒絕又難以歸順理性的因素;經濟表現已成為中國當今政治權力正當性的來源;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論和由此導出的階級鬥爭唯物史觀至今仍是許多人認識中國和世界問題、判定價值觀和制度的主要思維方式。

  今天,在中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重提啟蒙,回應“中國模式論”的挑戰首先就要從它的思想基礎入手,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化”進行反思,解除束縛,使我們對中國與世界、歷史與未來有一個更理性的認識。

  意識形態的制度化、道德化和異化

  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是尋求自身現代化的模式和道路,“中西之爭”和“古今之辯”構成了這一主題的二元叙事結構。期間,各種主義、思想紛紛登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激進主義逐漸占了上風。上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後經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幾次變身,形成半個多世紀中國思想的主流。論從史出,基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我們可以說,這一主流思想帶有較強的激進主義成分。從思想譜系上看,激進主義的主要特征是對傳統的顛覆,對經驗的拋棄,對普世價值的拒絕。顛覆、拋棄、拒絕之後留下的是什麼?或者說激進主義的思想資源來自哪裡?我認為來自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影響文明、社會和人們價值取向、行為選擇的一套叙事是近兩百年出現的。歷史上第一個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法國人特拉西(A.D.de Tracy)。特拉西把意識形態視為“觀念的科學”, 試圖像牛頓那樣,遵循幾個簡單的法則所確定的模式,證明現在和將來的一切事實。特拉西的論述中表現出濃厚的科學主義和主體論思維。

  在拿破侖時代,意識形態逐漸從“觀念科學”中脫離,進入世俗,並與政治學說(當時的自由共和主義)相聯繫。在此之後,政治意識形態對西方產生過重大影響,如法國大革命、德國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冷戰、小布什的新保守主義等。本文論述的重點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中國政治意識形態的脈絡要追溯到馬克思。馬克思一開始將特拉西的思想看作一種“唯心主義”哲學,隨後又將意識形態納入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築,並從階級的觀點,揭示精神勞動者的階級本性是通過意識形態的構建,為現有秩序提供思想上的辯護。由此看來,馬克思後期反對的不是意識形態,因為他本人就是一位意識形態的大師,他所批判的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列寧的意識形態觀就更為清晰了,他把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看作階級鬥爭的武器。

  斯大林和毛澤東使政治意識形態完全制度化、道德化並作為執政合法性的基礎,形成了“道統”和“法統”的合一。在這樣一個“意識形態化”的社會裡,國家利益、革命成為全民最高的利益。馬克思作為啟蒙之子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被異化了。斯大林的“肅反”、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布爾布特的“大屠殺”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發生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悲劇,在某種意義上講,“意識形態化”是悲劇的根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