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張亞中: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的現存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0:28:33  


辛亥革命將召喚兩岸“共同體史觀”
 
  民族史觀:日據時期到光復初期台灣菁英的史觀

  日據台灣五十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自1895年5月的乙未戰爭起至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又稱叭年事件或玉井事件,發生於今台南縣玉井鄉)台灣人最後一次的武力抗爭為止。在此約二十年內,以台灣總督府與日軍為主的日方統治,遭遇台灣人民頑強的抵抗。

  日據的第二時期,自1915年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為止。以同化政策為統治的基本方針。同化政策的精神是內地延長主義,也就是將台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目的在於使台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

  武裝抗日運動失敗後,1920年,台灣留日學生創刊發行《台灣青年》,1921年,蔣渭水在島內推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展開了為期十多年的抗日文化啟蒙運動和社會運動,將祖國的新文化運動和新思潮介紹入台,而有“台灣新文學”和戲劇、藝術之改良。

  另一方面,日據後,全台各地紛紛成立詩社,據吳濁流在光復後回憶說:“我入栗社後,才知舊讀書人另有氣節,漸覺他們的骨子裡,漢節凜然。而且由此老一輩的讀書人學習不少愛國詩詞,其中有的恐怕失誤,不敢用紙筆傳授,只唸給我聽而已”。除了詩社,還有民間的私塾,仍然堅持將中國傳統文化授予下一代。

  此外,基於“國可亡,而史不可滅”,故有連雅堂《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之著。由《台灣青年》,而《台灣月刊》,而《台灣民報》,而《台灣新民報》,台灣知識菁英堅持漢文的種子不能熄滅。直到1936年,小林躋造任台灣總督,宣佈“皇民化”政策。除了詩社外,取締一切的漢文教學和出版,但亦有青年暗中學習中國國語。

  第三個時期起自1937年,到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為止,由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需要,希望台灣人民同心協力,開始皇民化政策,即將台人全面日本化,極力促成台灣人民成為忠誠於日本天皇下的各種措施。皇民化運動等於是內地化的極端形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