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瘦肉精染色饅頭藥家鑫案拷問社會底綫

http://www.CRNTT.com   2011-04-21 14:20:06  


3月23日,西安中院開庭審理藥家鑫撞人後連續8刀刺死傷者案。 (新華社)
 
  與當時交通肇事者的父親李剛在電視上痛哭流涕、鞠躬謝罪類似,庭審後,央視第一時間對藥家鑫進行獨家專訪,後者剖析了自己的心路歷程,直言“我看不到希望,經常想自殺”。相形之下,受害者一方的話語卻沒有得到同時展現。鏡頭前,張妙丈夫令人印象深刻之處還是當庭的眼淚和心酸。“農民就難纏嗎……額頭上寫著‘我是農民’你就是把她撞癱了?……我不問你要一分錢,至少還有個娃啊……孩子,才2歲,昨天看著媽媽的照片說是阿姨,問媽媽幹嘛去了。”

  對執法機構和媒體公正性的質疑直接引發輿論反彈,衆矢之的瞄准對“權大於法”的警惕。“先告訴我他鋼琴十級,一直學習很好,然後是他開始懺悔,解讀自己,讓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都是為了將來的輕判所做的鋪墊。” 網友“天涯”的感受得到了諸多網友的認同。盡管後來事實證明,藥家鑫並非“富二代”也非“官二代”。

  “是我,我也捅”

  就當外界圍繞藥家鑫一案正在激辯“激情殺人”、“‘好人說’能否減輕罪責”時,力挺藥家鑫的言論在4月1日橫空出世。

  “我要是他(指藥家鑫)我也捅……怎麼沒想著受害人當時不要臉來著,記車牌?”當日下午,一位網友在微博上貼出了所謂“藥家鑫同門師妹”李穎在網上留言的截圖。

  其實,李穎是藥家鑫的師姐,已畢業離校。問題關鍵在於,藥家鑫的“冷血”邏輯居然有人拍手認同。一時間,由藥案引發的社會道德危機因李穎言論而放大。

  教育學專家認為,這傳遞出中國教育的危險信號,直接體現出藥家鑫們極端自私的扭曲價值觀。

  “不難發現,李穎的冷血言論,其實有著深厚的土壤,她也並非是‘一個人在戰鬥’。她的這種暴力語言,其實與‘激情殺人’等論調並無二致。只不過前者是一種原生態而粗鄙的表達,而後者則是披上了一件看似理性而實則荒謬十足的外衣罷了。”媒體從業者苗蠻子表示。

  李穎很快迫於壓力而道歉:“我一直都在道歉,給每一個罵我的人,我也知道自己確實過分,不應該說這樣的話,也真心希望大家能原諒我,我真的錯了!”

  4月6日,西安音樂學院在其官方網站專門刊登文章《關於網傳藥家鑫案件、李穎網帖事件的情況說明》,文章稱,無法證實已離校生李穎確為網上發帖之人,而全院上下一致認為,藥家鑫行凶殺人受到法律嚴懲是其罪有應得,咎由自取。“我們相信法律是公正的,堅決擁護法院依法判決。我們應該以藥家鑫為反面教材,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做好學生的教育管理。”

  顯然,“李穎”言論觸及的,更是對社會良心底綫的拷問。

  公衆的擔憂

  李穎之外,因藥家鑫案被網友討伐的,還有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

  李玫瑾接受央視《新聞1+1》采訪時,將藥家鑫的殘忍行為解釋成他過去砸琴行為的一種替代,繼而被概括為“鋼琴殺人說”而飽受抨擊。

  4月10日,她為此接受媒體專訪,直言“鋼琴殺人”系誤讀,並稱自己從未開脫藥家鑫,後者在她眼中“是一個犯了不可饒恕錯誤的年輕人”。

  然而,李玫瑾的“雙重標准”卻成為她揮之不去被詬病的核心。細心的網友發現,2004年馬加爵一案中,李玫瑾的點評為“沒有任何條文規定,在犯下此種罪行後,僅僅因為貧窮就可以減輕處罰”;而今針對藥家鑫,她卻讀出了“不忍”、“委屈”,表示“非常遺憾”。

  不同環境下,公衆和專家的語境錯位直接削弱了專家的公信力。此時,有人寧可“矯枉過正”。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以暴戾似的語言讓不少網友感到“解氣”。“他(藥家鑫)長的是典型的殺人犯的那種面孔……你不懂,(藥家鑫)一看就知道是罪該萬死的人。”孔慶東這樣點評道。

  但同時,他的同事、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提出疑問:“我們當然可以依法判決一個人死刑,但是可否不要以群衆狂歡的方式處死我們的同類?”

  然而此刻,面對法院、媒體、學界或有意無意地充當“藥家鑫辯護團”時,民衆“群起攻之”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恐懼。“他們害怕這個社會真的被叢林法則主宰,弱者徹底喪失法律的庇護。”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老愚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