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瘦肉精染色饅頭藥家鑫案拷問社會底綫

http://www.CRNTT.com   2011-04-21 14:20:06  


 
  新加坡:富起來之後

  在中國人對類似事件出現一種不拒絕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認同的接受時,新加坡人卻在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道德的關系進行反思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李葉明發自新加坡 最近,北師大一位叫董藩的教授,因為在微博上的一句“名言”而在新加坡成了“名人”。他說: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對這事兒,新加坡人怎麼看?說來也巧,前不久南洋孔教會等多個團體聯合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著名經濟家陳抗教授舉辦講座,講題的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道德》。講座一開始,陳教授先做了個現場調查:您認為經濟發展是否會帶來道德水平的提高?

  出乎意料,認為“是”的寥寥無幾,認為“否”的——兩百多位聽衆齊刷刷舉起手來,連我這個旁觀者都感到了震撼。陳教授說:“看來在星期天下午,大老遠跑到尤諾士這個地方來,聽一場關於社會道德的講座,顯然都是對道德水平有較高要求的人。”

  陳抗教授也來自國內,早年留學美國,曾任職於世界銀行,1996年來新加坡任教,曾擔任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主任。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之所以會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道德》這樣一個課題發生興趣,我猜多半是有感於國內伴隨經濟騰飛,卻不斷湧現諸如假米、假酒、地溝油、毒牛奶、瘦肉精等亂象。顯然經濟的高速成長,並沒有使中國社會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這多少與改革開放之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倡導有關。“讓部分人先富起來”確實有助於打破平均主義,刺激人們對於創造財富的激情。可是政府並沒有處理好“讓什麼人先富起來”的問題。於是,該富的富了,不該富的也富了,甚至還先富了起來,致富成了社會大衆唯一的目標,其他條條框框統統靠邊站;澎湃的物欲就如一頭闖進“道德瓷器店”的怪獸,在打破僵化體制與陳舊觀念的壇壇罐罐時,將社會道德與傳統價值觀也一並打破了。

  而什麼人該富、應該怎麼富、富起來之後幹什麼?這些更重要的問題早已無人過問。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在古人眼中,失義和離道才是恥辱。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而知識分子安貧樂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長久以來已成為中國人的處世信條。可什麼時候我們心中的“道”字悄悄變成了“錢”字呢?

  要說見利忘義者,新加坡也不是沒有。可總體而論,這里的道德水平確實要高一些。在中國人對類似事件出現一種不拒絕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認同的接受時,新加坡人卻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道德的關系進行反思;更有熱心人士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價值觀,並通過南洋孔教會等民間團體承擔“起而行”的重任。

  最近我有機會接觸到其中一些骨幹,他們表現出來的使命感令人折服。有意思的是會長郭文龍,也就是力邀陳抗教授舉辦這場講座的幕後主推,本身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這令我想起新加坡赫赫有名的富人俱樂部——怡和軒主席林清如的一句話:一個人之所以被記住,不是因為你有多少錢,而是看你做過多少事。

  這樣的富人實在是可愛。而他們付出的又何止是金錢。郭文龍形容自己是把義工當成主業——他擔任著南洋孔教會和喜耀文化協會兩個社團的會長,他曾經感性地說:與其自己前進一百步,不如帶一百人一起前進一步。作為一名商人能有這樣的境界,不知要比國內那些教授們強多少倍!而商品經濟的社會要想堅守道德的底綫,又怎能缺少這樣的精神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