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理想主義的鐘擺又回來了?

http://www.CRNTT.com   2011-06-07 13:55:12  


 
中國是個利益導向型社會

  這種理想主義維持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和蘇聯東歐共產主義陣營的解體。在蘇聯東歐事件發生之後,中國的領導層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判斷,即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蘇東領導集團不能進行有效的經濟改革,不能為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導致了人民的不滿和執政黨合法性的衰退。

  此後,中國社會在執政黨主導下開始大轉型,主要表現為政治空間收縮,經濟空間大擴張。在政治上,執政黨看到了“激進”自由主義對中國社會所能產生的巨大“負面”影響,動用一切機制來控制和消除自由主義的發展空間,同時讓出更多的空間給與其它的主義,包括保守主義、傳統主義和民族主義等等。較之政治自由主義,這些主義和官方的意識形態較為接近,儘管並不是完全吻合。

  但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空間的擴張。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執政黨很快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導思想,給予市場經濟意識形態上的合法化。而在此前的十多年裡,人們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關係爭論不休,沒有能夠形成任何共識。市場經濟的合法化,給中國社會創造了無限的經濟空間。

  整個中國社會因此面臨一種選擇:政治空間小且風險極高,經濟空間大卻利益極大。在這樣一種選擇面前,人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即退出政治領域而進入經濟領域。選擇退出政治的不僅僅是原先抱有政治理想主義的社會群體,更包括很大一部分原來生活在體制內的黨政官員,他們以“下海”的方式進入了經濟領域。政治理想主義的激情很快被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所取代。中國很快從一個意識形態型的社會,轉型成為利益導向型社會。

  此後的二十多年間裡,中國便步入了一個人們所說的物質主義時代。隨著經濟空間的大擴張,各個社會群體紛紛在物質世界領域裡追求和滿足自身的需求。因為各個社會群體不可能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取得同樣多的利益,過程中不斷出現各種社會矛盾。不過,人們忙於追求物質利益,並且也多少能夠追求到物質利益,很多社會矛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就被忽略過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