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崩潰還是繁榮?

http://www.CRNTT.com   2011-06-21 09:21:04  


 
  那麼錯在什麼地方呢?我反思了許久,終於有所明白。被我們忽視的事實是,年複一年的高投資在事後卻產生了長遠和持久的回報,不斷放寬著資本的瓶頸。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點並沒有被更多的經濟學家所重視。其實到現在為止,多數人還是認為,不改變高投資的模式,中國經濟未來就不能持續增長。可能大家注意到了,紐約大學的盧比尼最近說中國經濟2013年就要崩盤了,原因就是投資過度。還有,大家最近談論較多的所謂消費不足,或者說勞動者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包括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似乎也都預示著我們的增長不再可持續。

  我把持上述觀點的人稱之為結構主義者,因為他們把所有這些“結構變量”都看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障礙。在我看來,用這些比例尺度來檢驗增長是否可以持續的做法是有很大的問題的。這些比例變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是會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而改變的。關於這一點,已故的哈佛大學教授庫茲涅茨在上世紀60年代通過對跨國經驗的研究就發現了。他指出,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化之間存在雙向關系:經濟增長會引起經濟結構的改變,而結構的改變也會促進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當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之後,很多經濟變量的原有比例關系就會出現改變,甚至包括今天特別關注的收入的分布狀況也會出現改變。

  庫茲涅茨教授發現,收入的差距跟經濟增長之間似乎呈現出一個倒U字形的關系。換句話說,收入的差距擴大往往發生在人均收入增長強勁的階段。根據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來考慮問題,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就沒有那麼悲觀。我們需要調整的是看問題的時間尺度,把眼光放遠一些,就會看到不同的東西了。當前的這些結構性變量 (投資比例高、消費比例低、勞動收入占比下降以及收入差距擴大等)本身不應該看作未來增長的障礙,相反,今天的這些比例關系,恰恰是因為經濟的增長引起了經濟結構的變化導致的。

  舉個例子吧。統計上看,最近十多年以來勞動者的收入與GDP的占比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大多數人把這個現象看得很負面。但我們的研究發現,其實這個現象背後反映的是經濟結構的良性變化。為了揭示這一點,我們做了一個測算,發現工業部門的勞動者收入占比是最低的,而農業部門最高,服務業介於兩者之間。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農業是更加勞動密集型的。當經濟增長引起農業的份額逐步下降而工業的份額上升的結構變化時,就會出現總體上的勞動者收入占比的下降趨勢。可以肯定,將來隨著服務業的份額在我們的經濟中大幅度上升之後,勞動者收入的占比就會逐步上升了。所以這些現象是經濟結構變化的結果,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我們的研究還發現,如果我們計算一下各個省的勞動者收入占比,我們發現上海是最低的,而西藏最高。這就再次證明中國經濟的結構變化是解釋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結構的變化導致了我們今天看到很多占比關系的改變。只要我們不是靜態地去看這些結構變量,它們就不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障礙。

  過去15年,我們的投資的確比GDP增長得快,導致投資率較高,幾乎占GDP的一半。這麼快的資本積累是否必然導致投資回報的下降和投資無效呢?不一定!關鍵是要分析每年新增的投資用在了什麼地方。其實你到中國各地去看一下就會明白,我們每年的投資大多數是在新增基礎設施上的,其次是更新或替換舊的資本設施和設備的。對擴大和更新基礎設施的投資,雖然短期看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回報,但中長期看卻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地區之間和行業之間的流動,也有助於吸納更多的生產性資本的投資。所以,從中長期來講它有助於明顯改善投資效率和經濟整體的生產率。

  因此,中國的投資有沒有過多、過度,不能只簡單地去看投資率是不是上升了,最好的答案在於投資是不是幫助了結構變化,是否加速了勞動力與資金跨部門和跨地區的流動與轉移,是否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些才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