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張亞中:爾憂選舉 我憂兩岸

http://www.CRNTT.com   2011-08-01 00:37:51  


 
  偏安的政治面貌:史觀、主權、前途的表述

  為何會認定馬英九政府有“隱性獨台”(偏安)的傾向,有下列幾個觀察:

  (一)歷史教科書: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不屬中國史而屬台灣史

  馬執政以後,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部分,雖然在一些觀點上做了修正,但是並沒有做結構性的調整。教科書的脈絡結構仍然是民進黨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即先講台灣史、再講中國史。在這個史觀裡,1949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是放在中國史,1949年以後是放在台灣史。這表示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已經不屬於中國史,而是台灣史。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史不就是中國史嗎?如果放在一般國家的歷史來看,先教地方史再教國史或許並沒有錯,但是對於一個處於分治以及認同在逐漸拉遠的兩岸而言,這樣的史觀陳述方式就值得爭議了。

  對於原先的設計者而言,“同心圓史觀”的政治意涵就是“被殖民史觀”,依照台灣史教材的順序,在原住民以後,荷蘭、明鄭、清、日本,乃至國民黨都是一個外來政權,在他們看來,只有台灣全面民主化了以後,台灣才有了真正的本土政權。

  不談對於教科書內容的爭議,從結構來看,國民黨迄今已經接受民進黨的結構脈絡,不同之處只在於國民黨認為,明鄭、清治期間與1949年遷移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都不是外來政權。雖然在中國史部分,同意接續大清的是孫中山所創建的“中華民國”,所以放在中國史,但是1949年以後接續這個傳承的卻是“當代中國”篇所指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部分教科書介紹的是毛澤東黨國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鄧小平格局下的政治經濟發展、中共外交政策和海峽兩岸關係的演變。

  馬英九在2008年上台以後,沒有劍及屨及地處理民進黨時代留下的課綱問題。拖了一年多以後,承馬英九之命參與歷史教科書新課綱的王曉波先生,在其所編的《海峽評論》月刊中以社論“撥亂反正乎?為德不卒乎?”反映出他參與歷史教科書大綱修訂的心路歷程。他很努力地在一些史料部分做了補強,但是沒有辦法改變民進黨所設定的“同心圓史觀”結構,他自認已經嘗試“撥亂”,但無法“反正”,因而自我反省“為德不卒”。

  在這篇由王曉波自己撰寫的社論中最後寫到:“李扁亂政二十年,世人企盼馬政府能撥亂反正,但以‘新課綱草案’而言,‘撥亂’或有之,但‘反正’則不全然,或許‘反正’也是不能‘一步到位’的,而空留為德不卒之憾。所以,馬政府還必須繼續努力才行”(《海峽評論》,239期,2010年11月)。其實這豈是王曉波的個人能力問題?領導人如果有正確的認識與強烈的使命,怎麼會改不回來呢?

  馬英九執政下的“新課綱草案”,是一個典型的“偏安式”歷史課綱。雖然它與民進黨的課綱有一些歷史事件價值的認定不同,也有著一個是如蔡英文在“和而不同”中所說,“台灣與中國的不同”其中之一在於“歷史記憶”不同。蔡英文這裡所說的“歷史記憶不同”,是從台灣四百年史來看;馬英九的“歷史記憶不同”是從1949年以後開始。這就是蔡英文與馬英九的異同,他們都認為兩岸的歷史記憶已經不同,所差的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他們兩人另一個相同的地方在於都不選擇教育人民增加中國史的認同,而是凸顯台灣史的絕對。馬與蔡只有是否“撥亂”之異,但有前者不願,後者不會“反正”之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