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袁偉時:辛亥革命的起因

http://www.CRNTT.com   2011-08-31 14:10:22  


 
  問:難怪武昌起義與半年前的黃花崗之役不同,一下子就全國響應,各省紛紛宣布“獨立”。

  袁:社會精英--知識階層和士紳早就被激怒了。

  知識階層和士紳企盼政治體制改革,集中表現在1910年年初開始的整整一年的各地請開國會運動。1910年在各省諮議局代表先後組織的請願速開國會同志會(後更名為國會請願同志會)和各省諮議局聯合會領導下,連續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請開國會運動。

  1月16日,第一次請願。

  6月16日第二次請願,由不同團體分別遞交了十份請願書,簽名人數高達三十萬人。

  10月7日至9日,第三次請願進入高潮,一些青年學生甚至割下自己的肉、切下自己的手指為代表送行。而10月5日,雲貴總督李經羲、湖廣總督瑞澂聯合致電各省督撫徵求先設內閣以立主腦,開國會以定人心之意見;並於10月25日由15位督撫、將軍聯名上奏,請立即組織內閣,明年(1911年)開設國會。其他督撫也紛紛上奏理出同樣的要求。10月3日正式開會的資政院,也於10月22日議決上奏,請速開國會。在朝野各方結合的巨大壓力下,清廷不得不於11月4日下詔宣布著手組織內閣、編訂憲法,提前於1913年開設議院。在清政府看來,這似乎是很大的恩典了,與立憲派的要求只差兩年。但這個短短的時間差,卻要了大清帝國的命。

  與此同時,清政府下令不准繼續請願,並命各省請願代表即日散歸;同時禁止報刊刊登有關消息,禁止發表評論。

  可是,這並沒有嚇到各地群眾。從1910年12月4日至1911年1月中旬,以東北和直隸為中心興起第四次請願運動,四川、江西、湖北等地紛紛響應。衝在前面的是奉天(遼寧)的學生,12月4日,5000餘學生手執“請開國會”的旗幟遊行到督署,派出代表向總督錫良哭訴:“東三省就要亡了,非即開國會不能保存。”12月6日,奉天兩萬餘人大請願,一位報紙編輯斷指血書大旗,諮議局議長吳景濂等痛哭跪地要求總督錫良代奏,與會群眾在高呼“大清帝國萬歲”、“皇帝萬歲”、“國會萬歲”的同時,也哭聲震地,令錫良也感動落淚,答應代奏的要求。

  這幾次請願運動說明什麼?

  1.救亡呼喚啟蒙。

  這個時期要求民主、立憲的呼聲如此強烈,直接原因不外兩條:一是列強咄咄逼人。1910年,日本宣布“日韓合邦”,把韓國吞下去了;與此同時,日本和俄國訂立密約劃分在滿洲的勢力範圍。另一是義和團事件後,清廷的腐朽已暴露無遺,救國的途徑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當時的士紳、商人、學生、市民的政治認識已經達到十分難得的高度。

  隨著經濟發展和思想啟蒙的進展,知識階層的公民權利意識日益覺醒,自由、民主、法治已經成為輿論的最強音。從請開國會運動他們提出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當時知識階層特別是社會精英達到的思想高度:除了繼續督促朝廷早日召集國會外,還要求開放黨禁,並著手組織政黨;要求參與憲法的制定;要求年內成立新內閣;要求各地繼續向國民灌輸憲政知識,啟迪民智。

  他們不是說說而已,並且積極行動。有些人提出“國會不開,各省諮議局不得承認新租稅”;原定募集的贖回外債基金和支持建設海軍的募款也停止了。思想文化領域的動向,與先進國家民主革命前夕十分接近。

  面對汹湧澎湃的群眾運動,清政府雖然被迫宣布提前三年於1913年開國會,但基本態度則是堅決鎮壓。

  先是不准上訪,把上訪者趕出北京。1910年12月23日的聖旨指示:“著民政部、步軍統領衙門立即將此項人等迅速送回原籍……不准在京逗留。”

  二是公開恐嚇和壓制:“學堂學生,歷練未深,本不准干預國家政治……倘再有前項情事,立即從嚴懲辦,並將辦學人員一並重處,以儆其餘。”(《清末籌備立憲史料》下册第652~653頁。)

  三是秘密逮捕。清政府下令偵查請願領導人,“稍有可疑,即行密拿請懲。”直隸總督即於1911年1月7日下令逮捕直隸請願同志會會長溫世霖;第二天又玩弄指鹿為馬的手法,密電朝廷誣指溫世霖是“鄉里無賴”,“結眾斂錢”,“意圖煽動”,應發配新疆,嚴加管束!9日,清廷立予批准。(侯宜傑:《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第329~330頁。)

  四是一意孤行,把權力死死握在自己手中。在強硬鎮壓下,群眾請願短暫沉寂;4月27日的廣州起義也以七十二烈士血染街頭告終。清政府志得意滿,甘冒天下大不韙,十天後便宣布組成“責任內閣”--皇族內閣。

  政治體制改革重要的內容是現代政府機構和他們的運作方式徹底轉變:機構由專制統治者頤指氣使的工具,轉變為分權制約、並接受公民嚴格監督的機關;由統治機關轉變為服務機構;由信息壟斷者轉變為信息的提供者和開放者。這三個轉變早就應該開始了,但從當時的實際操作的情形看,見不到任何轉變的跡象。一切仍然取決於“上諭”,內閣無所作為。如此不堪的所謂“責任內閣”,實際仍然視之為最高統治者比軍機處還不如的幕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