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郭震遠:台灣海權政策損害兩岸互信

http://www.CRNTT.com   2012-10-28 00:12:51  


 
   政策效果展望分析

  1.在東海、南海相關島礁主權歸屬爭端中,台灣的地位將有不同程度的有限增強。

  可以預料,在當前和未來時期的東海、南海相關島礁主權歸屬爭端中,台灣的地位將有不同程度的有限增強。由於台灣當局一再明確強調對釣魚島擁有主權,所以台灣在爭端中的地位將有所增強;但又由於台灣當局主要是口頭宣示,所以地位的增強明顯有限。由於台灣當局加強在太平島的火力配置並進行實彈演習、安排高官和民意代表赴島考察,所以台灣在該島的地位將有明顯增強。但從總體上看,台灣地位的增強有限,因為僅局限在太平島地位的增強。增強台灣在東海、南海相關島礁主權歸屬爭端中地位的政策,是台灣當局應對東海、南海局勢的政策中,最務實的一項。因為其目標和措施,與台灣的實力沒有大的差距。但是受外部環境和台灣實力的影響,台灣只可能有限增強地位。不過這將仍然是其相關政策中成效最明顯的部分。

  2.台灣當局不可能在東海、南海事務中贏得“話語權”,更不可能成為“積極參與者”。

  爭取在東海、南海事務中的“話語權”、成為“積極參與者”,是台灣當局應對東海、南海政策中佔第一位的目標,而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公開宣稱“不與大陸聯手”以及其他措施,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但是,這一政策目標和相關的措施,完全脫離實際,因而將是不可能實現的。雖然台灣一直與日本存在釣魚島爭端,並且一直控制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太平島,但現實的情況是,在幾十年的東海、南海爭端中,台灣不僅“被邊緣化”,而且可以說被“完全置身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東海、南海爭端中,台灣由於不具備國際法主體身份,因而從來不被視為“當事方”。例如,在南沙群島的主權歸屬爭端中,即使台灣一直控制太平島,但各聲索國從來都不把台灣視為相關的一方,所以台灣也無從參與有關的事務。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多年來台灣對於東海、南海爭端基本上不作為,因而形成了台灣“自我邊緣化”的局面。在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中,作為台灣地區前領導人的李登輝,竟然聲稱“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陳水扁當政時則對台灣民眾的“保釣”活動嚴加限制。馬英九執政以來,雖多次宣稱擁有釣魚島主權,但真正關注的是台灣的“捕魚權”和不損害日台關係。至於在南沙群島主權歸屬的爭端中,台灣不僅一直只限於控制太平島,而不涉及其他,而且在很長時期內,實際上是不斷自我削弱對太平島的控制,直至撤走駐島軍隊,代之以“海巡署”人員。可以理解台灣當局以爭取“話語權”、成為“積極參與者”,作為應對東海、南海局勢政策的第一目標的意圖。但必須指出,這完全脫離了台灣的現實狀況,台灣的實力和國際環境都無法支持台灣的這一意圖,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台灣這一第一位的目標,完全不可能實現。同時,台灣採取的主要措施,也完全不足以保障實現其第一位的目標。“東海和平倡議”8月5日提出,日本8月7日就公開拒絕,即證明台灣主要政策措施的無效。可以預料,由於台灣不可能贏得“話語權”、成為“積極參與者”,所以,未來時期中,在東海、南海事務中,台灣將繼續被“邊緣化”,甚至這一局面可能更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