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著力制度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12-27 10:44:20  


資料圖: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 東方IC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訊/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日前在最新一期《新世紀》週刊(2012年12月24日出版)撰文“著力制度改革”,文章表示,“在節約社會資源、保護環境的同時,應該用制度改革換取中國經濟改革的動力、創造制度紅利。制度改革有四個著力點”。全文內容如下:

  2008年以來的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結構失衡的無序調整。以信用貨幣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使全球國際貿易失去了制約,導致世界經濟結構和各國經濟結構失衡,幾十年積累起來的經濟結構矛盾,導致了這場世界金融危機。
 
中國潛力巨大
 
  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各國政府都面臨著問題。首先,經濟結構調整和尋求發展的動力。發達國家都提出了製造業回歸,發展中國家也看到經濟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但是,經濟結構調整之後,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何處?現在並沒有看到能夠帶動全球實體經濟走出困境的力量。
 
  其次,政府的財力和民眾的訴求。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都顯示政府財力與社會保障體系及其向民眾承諾的福利待遇之間存在矛盾,如何使政府承諾能得到財力上的保證?
 
  第三,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世界經濟發展已經全球化,我們需要更多的經濟貿易往來,才能從困境中走出,但危機使得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上升,這對未來全球經濟協同發展是不利的。
 
  中國是一個有潛力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工業化、信息現代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尚未完成,如果能轉變粗放的增長方式,就能提供更大發展空間。中國政府是擁有財富最多的政府,財政壓力相對較小,中國的民生保障在低水平上起步,政府在處理財政承受能力和對民眾承諾上,還有較大回旋餘地。
 
  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市場,如果能把經濟結構從投資拉動轉向投資、外貿和國內消費“三駕馬車”齊拉動,足以支撐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
 
  中國民眾對於政府寄予無限期待,民眾的期待會產生巨大的制度紅利,我們應當順應民意,推動制度改革。

制度改革的四個著力點
 
  實踐證明,煥發經濟活力不是靠政府統制經濟,而是靠市場經濟。
 
  建國以來,中國經濟遇到困難時,走出困境的惟一法寶是尊重市場,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建國初期恢復國民經濟如此;上世紀60年代走出三年經濟困難如此;改革開放挽救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如此;鄧小平南巡講話,讓改革走上市場經濟道路,換來今天的輝煌,就更是如此。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