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德國選舉之後:新政府的新顔色

http://www.CRNTT.com   2013-09-29 09:01:08  


代表“黑色”基民盟-基社盟的默克爾第三次成功連任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訊/德國媒體習慣於用各政黨的標誌色指代政黨本身,如默克爾的基民盟-基社盟是“黑色”,其政治同盟——— 自由民主黨是黃色,基民盟-基社盟在德國政治舞台上最強勁的對手——— 泰因布呂克領導的社會民主黨是紅色,德國左翼黨是深紅色,綠黨顧名思義,自然是綠色了。

  相應地,德國立法選舉也往往被媒體渲染為“顔色大戰”,自東西德統一以來,常見的“顔色大戰”場景,是“紅綠聯盟”即社民黨-綠黨聯盟,和“黃黑聯盟”即基民盟-社民盟和自民黨聯盟間的對決。

  和其他歐美國家相比,戰後德國的政治“色譜”顯得有些另類。

  首先,經常出現具有強民意支持率和高號召力的政治領袖,但這樣的政治領袖,其個人支持率未必能轉化為對其政黨的高支持率,甚至政黨敗選、其領導人卻仍享有高支持率的現象也曾出現過;其次,能夠進入國民議會(下院)的政黨通常只有四五個,但極難出現某個單一政黨獨占議會半數以上席位的局面,戰後德國歷史上,只有1957年阿登納領導基民盟-基社盟實現過一屆單一政黨的單獨責任內閣,兩德統一後這種局面更是一次也沒出現過。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德國獨特的政治結構設計(5%得票率的下院政黨准入門檻,立法選舉中的“兩張票”即一張選議員、一張選黨派制度等),另一方面,德國社會汲取當年納粹上台教訓,不願輕易讓單一政黨一家獨大,而寧可讓政治家和政黨“戴著鐐銬跳舞”。

  這種複雜而獨特的政治情結和政治文化,同樣造就了本屆德國選舉中,默克爾和基民盟-基社盟五味錯雜的勝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